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发病部位于患者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隆起性边缘。
1. 结节溃疡型 皮损多发生在鼻部、鼻唇沟、面颊部、前额等处。初为小丘疹,逐渐发展成结节,边缘为小珍珠状结节融合成的隆起性损害,有蜡样光泽,中央常有溃疡、坏死。皮损持续缓慢发展,可破坏邻近组织器官。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2. 色素型 基本特点与结节溃疡型类似,但整个皮损、特别是周边区域常为黑色。
3. 浅表型 多发生于躯干、外阴等非暴露部位。为一红色或红褐色斑片,可有浸润性,境界清楚,边界不规则,可呈花边状,中央可有少量结痂,或稍浅表溃疡、萎缩而高低不平。边缘有一连续的或断续性细线状隆起性边缘。
4. 硬斑病样型 本型少见。典型损害为皮色或黄褐色结节或斑块。表面不破溃。常伴毛细血管扩张,皮损边界不清, 慢性病程,皮损生长缓慢, 极少发生转移。
5. 纤维上皮瘤型 好发在背部。为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地韧硬。基底可较宽或有蒂。
基本组织学共同特点为真皮内有基底样细胞团块,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根据瘤细胞是否分化,可大体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大类。
未分化型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而分化型指相当一部分肿瘤细胞向某一或某些皮肤附属器分化,如向毛囊分化、向皮质腺分化或向汗腺分化等。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实体型基底细胞癌 常见,主要为真皮浅中层大小不等的实性肿瘤细胞团块。细胞一致,胞浆少,嗜碱性染色,瘤组织内常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颗粒。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
2.腺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本模式与实体型相似。但部分瘤体肿瘤细胞排列呈管状或腺状结构,似汗腺,但没有分泌现象。
3.角化型基底细胞癌 在实体型的基础上,瘤体中出现一些角化现象,如胞浆红染的细胞和角质囊肿。
4.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瘤体与表皮相连,呈芽蕾状向真皮乳头内增生,位置浅表,一般不突破真皮中层。真皮内可伴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5.囊性基底细胞癌 常与腺样型伴发。多由瘤组织坏死有关。主要为瘤体肿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或网状囊腔。腔内有坏死物或黏液样物质。
6.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底样细胞呈小岛屿状或细索条状散布于真皮中,瘤体间胶原纤维增生。肿瘤可侵犯真皮深层组织。
7.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 肿瘤细胞呈索条状自表皮向真皮内延伸,瘤细胞索条可相互交织呈网状,侵犯真皮的浅中层或更深层组织。
根据老年人,面部结节,中央溃疡,周边有隆起性损害并结合病理可诊断。诊断要点: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组织病理:癌细胞由类似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组成,边缘部分呈栅状排列。
5.需与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怎样准确诊断皮肤癌? 下一篇:基底细胞癌其细胞是如何凋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