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摄取蛋白质等高热能食品、组织器官的反复损伤,引起恶性淋巴瘤,并且使其长大,向全身扩散。大多数恶性肿瘤都可有淋巴结肿大,发生淋巴道转移。因此,淋巴瘤又与恶性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预防恶性淋巴瘤及其复发的关键是控制蛋白质等能量食物摄入,预防各种组织、器官的反复损伤。
1、要均衡膳食,正常成人可摄入蛋白质食物总量150~200克/日或摄入蛋白质70克/日,儿童摄入鱼、肉、蛋食物100~150克/日。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适量。多吃各种绿色蔬菜,成人进食绿色蔬菜500克/日,儿童摄入绿色蔬菜200~300克/日。不要经常大量摄入鸡、鸭、鱼、肉、蛋、海鲜、饼干、炒豆(花生、黄豆、蚕豆等)及其他油炸食物。
2、多喝水,成人饮水1500毫升/日,儿童饮水800~1000毫升/日。特别是夏季,在户外工作、活动,一定要足量喝水。
3、适当运动,每天慢跑半小时或散步(做健身操等)2小时左右。
4、儿童要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保证营养物质供给,保持人体热能的平衡,减少肿瘤的发生。
5、恶性淋巴瘤患者严格控制蛋白质等高热能食物摄入,多吃绿色蔬菜,有益于控制淋巴瘤的进一步发展。
6、恶性淋巴瘤患者同时要防治淋巴外疾病。如扁桃体、口腔、鼻咽部、甲状腺、胃肠道、骨、肝、胆等器官疾病。
7、不要过度劳累,特别是有胃肠道、骨、肝等疾病者,否则会损伤这些器官,从而刺激淋巴结增生。
8、患者不喝酒,酒的热作用可引起淋巴结疼痛增生。
淋巴瘤很容易出现转移的现象,主要是指浸润的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关于瘤细胞到达淋巴结的方式,以往曾有二种观点:
(1)瘤细胞沿淋巴管壁直接蔓延;
(2)经淋巴液栓塞。
较多的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的亦陆续发现。淋巴结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丰满。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可互相融合。
纵隔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受侵的纵隔淋巴结,可以是单个的淋巴结肿大,也可以是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巨块,外缘呈波浪状,侵犯一侧或双侧纵隔,以后者较多见。
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少见。继法侵犯肝脏的并不少见。部分病人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为淋巴结以外很长受侵的部位。但这些患者大多无明显的异常。
恶性淋巴瘤约 2% 左右可发生于肺部,表现为肺野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阴影,患者自觉症状很少。有的患者可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一般很少有上腔静脉压迫征或纵隔肌麻痹,治疗预后也较好。由纵隔侵犯肺部的恶性淋巴瘤多靠近肺门,常常连成一片,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并常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也易引起压迫症状,其预后不如原发于肺的病例。
小肠恶性淋巴瘤在手术时 50% 以上以有肠系膜淋巴结受侵,如小肠肿块较大,有溃疡、多发,并侵犯淋巴结则预后不佳。恶性淋巴瘤从肠黏膜下层的淋巴滤泡开始,向内侵及黏膜层,向外达肌层。由于黏膜与黏膜肌层有瘤组织侵润,正常黏膜皱襞消失变平坦。肠壁增厚、僵硬,甚至蠕动消失。
在 19 世纪初沿淋巴管壁蔓延的观点曾盛行一时,这一理论曾在肿瘤的外科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作为乳腺癌完全医治性切除的理论依据。但是许多病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并未能发现沿淋巴管直接蔓延的证据。因此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经淋巴液栓塞,但是也可能 二者均有,只是目前尚有待证实。
组织学观察认为,瘤细胞经淋巴液被带到淋巴结后,首先在其边缘窦停驻,若能获得生长机会便开始逐渐扩展到皮质窦和髓窦,然后开始侵占、破坏淋巴 结的正常结构,取而代之。被侵占的淋巴结逐渐肿大,质地变实。一般而言,临床上能触及的淋巴结已经不属早期转移,因为早期的转移不但无法在体外触及,即使在冰冻切片或用常规方法做病理检查时都很可能被遗漏。
如果用常规淋巴结切片法,检查淋巴结中有无转移灶漏诊比例或称作假阳性比例达 30% 以上,若转移病灶为 1mm, 淋巴结为 10mm, 用对剖法淋巴结制作切片诊断成功的可能,即发现病灶比例仅 13.9% 。如将淋巴结切成平行的 4 片作切片则成功的可能可上升到 40.4%。若转移灶为2mm, 淋巴结为 10mm,用对剖法切片成功的可能为 30.2%,4 片法切片成功的可能为 81.9%。因此临床上在判定有无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到上述早期发现的复杂性,即使是病理报道为阴性者,也不能对转移失去警惕性,而放松追踪观察。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如何有效控制淋巴瘤的转移 下一篇:淋巴瘤容易转移到哪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