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影响正常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在关注中医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带瘤生存甚至长期带瘤生存也成为中医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由此便凸显出中医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特殊作用。中医治疗恶性淋巴瘤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
一、中医治疗淋巴瘤的理论依据
淋巴瘤和祖国医学记载的失荣、恶核、石疽、癥瘕等病相似。有关中医治疗淋巴瘤的说法不一。明代陈实功说:“失荣由于郁火,隧痰失道,或忧思喜怒,气血凝结而成。”清代王洪绪说:“阴疽为腠理寒痰凝滞。”又说:“阴宜色之不明而散漫,乃气血两虚,恶核寒凝甚结,毒根很深。”清代祁广生在《外科大成》论及这类疾病是“由于三焦肝胆三经怒火风热血燥而成,或肝肾二经风热亏损所致。”说明本病外由风火血燥,或寒痰凝滞,内因忧思喜怒,肝郁气结,生痰化火及气滞血瘀,积而成结,日久脏腑内虚,肝肾亏损,气血两亏。
二、整体的中医治疗淋巴瘤非常重要
在30年的肿瘤治疗经验中,专家总结出了《治癌新十论》,其中有两个论点我需要提一下。
第一,整体论。肿瘤虽然只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大量的病例事实表明,局部的癌肿,可在全身各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有各种症状表现。对多数的肿瘤病人,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中医治疗淋巴瘤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治疗,又采取了扶正固本的方法,因此,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西医各半边天论。中、西医这两个学科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它们各有千秋,在医学领域各尽所能。从肿瘤治疗角度而言,诊察阶段很好采用西医诊断,即西医辨病,再辅以中医辨证论治; 这样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既去掉西医“只诊察疾病及器官,而不诊察病人”的短处,又去掉中医抽象没有量化的不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西医相结合,各起半边天作用,相互协同。另外,西医通过手术可以把肿瘤去除,而中医可在贯穿手术前后整体治疗,控制肿瘤不再复发。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西医好似割草,中医好似除根。相信中西医完全结合起来,会对肿瘤的治疗有帮助。
三、中医治疗淋巴瘤需因症型而异
根据中医治疗淋巴瘤理论中的“寒者热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虚者补之”的治诊疗理念则,结合临床类型予以辨证施治。古代医家对阴疽(类似恶性淋巴瘤)的治法曾主张温阳开结,反对妄行清解,同时要保护胃气。
1、寒痰凝滞型
主证:此证初起,颈项耳上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伴发热,形寒怕冷,神倦乏力,面苍少华。脉沉细,苔白。
辨证:寒痰凝滞,毒结肿核。
治则:温化寒凝,化痰解毒。
汤药:阳和汤加减:熟地20g,麻黄10g,白芥子10g,肉桂4g,炮姜5g,生甘草10g,鹿角胶10g,皂角刺9g,天南星9g,夏枯草12g,另加小金丹内服。
2、气郁痰结型
主证:胸闷不舒,两胁作胀,脘腹结瘤,颈腋及腹股沟等处结核累累,皮下硬结,神疲乏力。脉沉弦或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或舌有瘀点。
辨证:气郁痰结,石疽恶核。
治则: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汤药:舒肝溃坚汤加减:夏枯草12g,僵蚕12g,香附9g,石决明9g,当归6g,白芍6g,青皮6g,柴胡6 g,川芎6g,红花3g,姜黄3g,穿山甲6g,生甘草3g。灯心为引,水煎服。可加海藻、贝母、黄药子、猫爪草。
3、血燥风热型
主证:口干烦躁,发热,恶热,皮肤瘙痒,血虚内燥,毒热内盛,大便燥结,尿黄量少,皮肤红斑、硬结。脉沉细而数或细弦,舌质红,苔白黄。
辨证:血虚内燥,风热瘀毒。
治则:养血润燥,疏风解毒。
汤药:清肝芦荟丸加减:生地15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10g,黄连5g,青皮6g,蛤粉15g,昆布10g,牙皂6g,芦荟10g,天花粉15g,沙参20g,女贞子15g,丹皮10g,牛蒡子10g,干蟾皮10g。
4、肝肾阴虚,气血双亏型
主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酸腿软,神疲乏力,纳少胃呆、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脉细数而弱,舌质红或淡红,薄白苔。
辨证:气血耗伤,肝肾阴虚。
治则:补气养血,滋补肝肾。
汤药:和荣散。
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香附、桔梗、陈皮各6g,人参、炙甘草、海蛤粉、昆布、贝母各30g,升麻、红花各9g。以夏枯草500g煎汤,加蜜200g收膏,合上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g,白汤送下。滋补肝肾的药。可加黄精、枸杞子、鳖甲。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胃部淋巴交瘤如何治疗? 下一篇:早期的淋巴瘤病人在接受治疗后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