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简便廉验,适合农村。但绝非因其简便廉验而只适合农村。中医也同样适合城市,因为它代表了未来医学的的发展方向。?
(一)中医养生及治末病的思想体现了医学的目的
医学的目的是保障健康而不是找病治病。那种只崇尚科学技术而不顾人的生死与健康的机械唯物论做法违背了科学技术的正当使命,当然无法体现医学的真正目的。中医学在奠基之时就非常清醒地看到:解决疾病问题的办法就是处处依靠人,时时不离人,抓住保持健康的关键因素。从《黄帝内经》中我们看到,中医学首先重养生和治未病,认为没有这一层修养,人们就看不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无本则无道,无道则不知病从何处起,健康从哪里来。如此,只能导致“以热增热,以寒增寒,遗人无殃,绝人长命”。所以,能不能抓住根本,直接决定了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医药学就是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真正的中医药学家对此心知肚明,而那些医学家们则以为中医药学“古旧”、“迂腐”、“不科学”,以想当然的理由使之遭受了百年“莫须有”的禁闭。岂知这样一来,人类对健康的了解程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从理论上否定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目的性,致使不知有多少人在“高明”的招牌下枉送了性命。一般情况下,合法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合法的未必是合理的。制定宪法也好,修订一般法规也好,总要有个理来主宰法,所谓法律精神。而今恰恰在医学领域,所谓的“精神”被“科学技术”手术掉了。没有灵魂的医学是可怕的,根本谈不上目的性。?
(二)中医整体论及辨证论治的思想是化繁为简的先进思想——大道至简?
抗生素抗到无计可施,养生才能粉墨登场。中医学的养生思想与疾病治疗方略是一脉相承的,此所谓“不谋一国,不足以谋一城”。仅仅就病而治病,看似直接却是弯路,而中医学的奇妙之处,恰在于“曲则直”的道理。中医学以整体论和辨证论治思想具体表现这个道理,表面上不可捉摸,实际上是执简御繁,简单到不可言说的境界。中医做到这种境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文化与中国医学几千年来致力于此,已经体用兼备,理高术精,故尔常用常新、与时俱进、信之则有、用之则灵。舍此而他顾,将与弃本求末无甚区别。?
我们看待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优劣长短,一定要避免表面化的浅层分析,以为盛衰已分,不可争锋。其实盛衰之理,根植于人心。2005年初,新浪网文化频道搞了一个调查:“对传统文化认同多少”,有近两万人参加。在认同中医或认同西医的设问下,结果是:信任中医的占到20.79%,信任西医的占3.46%。民之所好,上必从之,此谓之顺民之志,逆之则亡。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向人性化的方向转变,因此科学的人性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归宿。但是,从非人性化到人性化的跳跃,本质上是由研究物向研究人的转变。以前科学必假于工具才能开展研究,“有所待”由“无自由”,无法真正触及整体。而中医学以整体恒动的思想为指导,一方一法皆求之于人的天然良能。否则,运化失机,受役于物。所以说,只要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三)国外不断涌现的新思潮表明,中医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现代化的研究表明,每当一种新的方法论传到国内,中医学界都是初以为能够改变中医的“落后”面貌,及至则草草收场,留下数种著作供人借鉴。比如控制论的应用,其作用是说明了中医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具有控制论的性质,但是实践下来,它毕竟代替不了五行之用。又比如信息论的出现使中医学具有所谓信息医学的性质,为此以生物信息学为手段研究中医学方兴未艾。但是,因为人不能简单到一般生物的水平,此种研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也不容乐观。当代复杂性科学正当其时,能否将其应用于中医研究呢?我们认为,互动研究则可,代替研究则不可。?
其实中医学自有一套方法论,只是有些对中医存有偏见的人们熟视无睹,不敢相认而已。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积弊甚深,触之则众怨,由之则国损,故促人长叹息。我们认为,中医学的解放和现代科学的变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建构一种能够使之互生互长、相辅相成的良性合作机制,在科学民主化的基础上发展科学,应当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发展的根本战略选择。以两手共搏一手,其利弊得失,黑白分明。故从民族大义大利着眼,发展中医,促进科学进步,此不仅与藉科学赢得未来的战略丝毫不矛盾,而且可以为我国创造出巨大的战略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认为中医代表了未来医学的方向,其理论基础是中医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发展。不能见此,则必然出现分歧,难以齐心协力地创造未来。??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政协提案--关于保护发展中医药的几 下一篇:政协提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