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篇》)。即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为基本出发点,以四时气候为中心,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关系具体贯穿到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及治疗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自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有时甚为明显,而人体对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调节适应本能。若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或正气不足以调节机能失常时,机体常表现出多种病理变化。因此,临床上应当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特点来考虑处方用药,这种治疗原则即称“因时制宜”。?
(1)因时间节律制宜 ①亚年节律的应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是数,寒暑燥湿风大临御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方行,近而无惑”。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确立纪年的干支,掌握该年的大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变化情况,用作立法用药参考。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每年司天、在泉、太过、不及、胜气、复气为病的治疗配伍作了具体论述。现代医学名医蒲辅周治病就非常强调“必先岁气”。
②年节律的应用:配伍用药注意时气之寒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强调在寒冷的季节,避免选用寒凉的药物……。五脏补泻顺应五时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活。”《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也说:“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既然与四时五行相应,那么临床就可以依据四时五行的生克规律治疗五脏疾病。?
③月节律的运用:人体的气血随着月亮的盈亏有盛衰的变化,临床上可以根据月亮的盈亏施以补泻。《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及时调之”。否则,“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气血扬溢,络有流血,月郭空而治是乱经,阴阳两错,其郭不别,治则留上,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另外还指出:施针次数也应根据月之圆缺来确定。
④日节律和趋日节律的应用:择时用药,若能掌握选时择日规律用药,对于某些疾病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择时用针,子午流注法是依据《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序的观点以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依据出井、流荥行经、人合的气血注盛开阖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哈尔滨医科大学,通过运用纳甲法和对照组治疗认为,子午流注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治疗结果高、收效快的特点,尤对疼痛性疾病,有的可达到针后痛止之佳效。?
(2)注意四时气血之浮沉 《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及气穴为定。”《素问·水热六论》也指出:春“取络脉分肉间”,夏“取盛经分腠”,秋“取两经俞”,冬“取井”。春夏季节,人体气血取于表,故针宜浅,秋冬季节,人体气藏于里,故针刺宜深。如金元李杲提出顺应四时气血浮沉以确定治则,指出:凡治病“本四时升降之性,汗下吐利之宜”,“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密”。?
总之,因人制宜,强调治病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病证,而必须看到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下的“人”的不同病理生理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在实际运用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只有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方能获得良好的治治疗结果果。?
近年来,对于肿瘤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治则、治法方面已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扶正祛邪法的运用,尤其是扶正补益法、活血化瘀法、化痰软坚法、清热解毒法等,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外治、气功、饮食等),都取得了比较确定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仍应重视“三因治则”,如能在运用其他治则时,将“三因治则”灵活运用,溶汇贯通,会取得有效的治治疗结果果。?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