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宫颈癌的发病的可能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健康,该病症已居妇女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回顾性调查显示,我国宫颈癌的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由70年代的10.70/10万下降至90年代的3.89/10万,下降了68.4%。
治治疗结果果差的根本原因是,近70%系盆腔内复发,30%是远处转移。远处转移以首先发现的部位统计,肺为第一位,其次是锁骨上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脊柱、肝等。由此可见在宫颈癌治疗前和治疗后对这些重要部位的检查及转移灶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周边组织的蔓延是子宫颈癌的直接蔓延的转移途径。当宫颈癌癌变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之上时,由于该处无淋巴管和血管,则不可能发生远处播散和转移。当基底膜一旦被癌肿组织突破后,由于宫颈旁组织缺少保卫膜,肿瘤继续生长的结果可使播散超出宫颈范围,向上达子宫体部,向下达阴道,向两侧沿双侧主韧带及子宫骶骨韧带播散,也可到达输尿管。即使早期宫颈癌也有可能转移至双侧附件或向宫旁组织扩散达骨盆壁。而且随着癌肿的进展加重,其远处转移的可能加大,晚期向前可播散到膀胱,向后沿骶韧带播散到直肠。若癌灶向宫腔扩散,可穿透宫壁向腹腔内扩散。若向阴道蔓延可波及膀胱及直肠,导致膀胱阴道漏或直肠阴道漏。
一般认为子宫内膜癌发展缓慢,扩散转移较晚。其途径主要为直接蔓延、淋巴及血行转移。直接蔓延可开始于病变早期,可沿粘膜表面向下侵犯子宫颈管,向上可达宫角部、输卵管、卵巢及盆腔;亦可向深部肌层侵犯,甚至穿透宫壁达宫旁或盆腹腔。
子宫分两大部分,一个是宫体还有宫颈部分,80%、90%都是发生在子宫体内,子宫体分几部分,如果瘤子长在靠里,如黏膜层,会有月经量的增多;如果长在平滑肌里,可能早期没有症状,如果长在夹膜层的话,早期的子宫肌瘤可能也是没有症状的,因为子宫是一个盆腔领域的器官,有一些重要的脏器,比如前面有膀胱。很多门诊的病人来了以后就是查体发现子宫肌瘤,没有任何的表现,说这个瘤子有什么遇害,就解释这个情况。大部分的肌瘤是宫体的肌瘤,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症状以后,病人才来。
淋巴转移一般较晚,其受累淋巴结随肿瘤所在部位而异。若肿瘤累及宫颈时,更易于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若为宫底部癌,其淋巴结转移可经阔韧带至髂血管组淋巴结,甚至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少数可沿圆韧带至深、浅腹股沟淋巴结;也可经子宫周围的淋巴到达上阴道部、输卵管及卵巢。上阴道部转移的可能约为8%~10%。晚期患者可经血行转移达肺、肝、骨等,但很少见。
宫颈癌很多见的转移(第一位转移)是直接蔓延,它是确定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案和推测预后的很主要因素。虽然有无淋巴转移对治疗和预后也产生重要影响,但传统的分期至今仍未把淋巴转移的因素列为分期的依据。由此可见直接蔓延的程度与范围的重要性。
浸润性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是宫颈癌很重要的和很多见的转移途径。当宫颈癌向局部浸润后,即侵入淋巴管,形成瘤栓,一般是按宫颈的淋巴引流达区域淋巴结,由近至远发生转移,通常宫旁淋巴结首先受累,继之转移至闭孔、髂内、髂外等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深腹股沟和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患者尚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
根据癌灶转移部位的不同,表现各异。可有体重下降,消瘦,锁骨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在盆腔内扪及肿物或淋巴结肿大。因淋巴管阻塞或髂静脉系统阻塞,可致阴部或下肢浮肿。可出现盆腔痛,常向大腿、腿部的前内侧或臀部放射,也有表现为臀部疼痛或深部中央性盆腔痛。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