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肝癌的中医药治疗已有5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治疗原则:
1.病证相结合
肝癌是一种病因病机极其复杂的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而且治疗困难,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肿瘤的增大导致压迫、浸润、转移,另一方面,全身功能失调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此,不能只看到肿瘤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功能,也不能只强调辨证施治而无视肿瘤的特性。只有有机地相互结合,才能协同增效,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分析病情时首先要运用中医的辨证来认识疾病,以了解肝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脏腑,邪正虚实情况,还要熟悉病肝癌的病理细胞学类型和分期及是否有转移及转移的部位、范围。这样将辨证与辨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整体把握疾病的程度及发展变化趋势。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机不同,即使同一临床分期的病人证型可能会不同。由于疾病发展变化的缘故,证型特别是兼夹症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会因人而异。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可以纵观全局,既了解病的情况,又了解证的情形,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近十几年来,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中药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正确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法则,结合现代医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选方用药,确能起到很好的治治疗结果果,如同为清热解毒中药,有的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有的则无,有的作用此脏器,有的作用于彼脏器,有的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有的则有免疫抑制效应。在应用清热解毒治则时,应据情选用适合的药物,可提高治治疗结果果。
在拟方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应注意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原则,根据肝癌的临床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采用不同的治诊疗理念则。原发性肝癌可能是肝郁脾虚型,也可能是气滞血瘀型,也可能是热毒蕴结型,其治法迥然有别。在选方用药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肝癌的生物学特征,选择对肝癌治疗作用比较强的药物。可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按药物作用的不同类型选用,如喜树、斑蝥、水蛭、独角莲、守宫、蟾蜍等主要作用为细胞毒,可直接杀伤癌细胞,而人参、补骨脂、灵芝、麦冬、猪苓等主要调节瘤细胞的异常代谢,使其趋向正常,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主要具有抗凝促纤溶和改善机体微循环的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强其他药物的作用强度。扶正培本方药能促进细胞因子及其他免疫调节物质的产生,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组方时,可以把不同作用途径、不同作用方式、不同作用环节的药物,结合辨病与辨证,使其发挥协同作用,以增强抗癌效果。
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季节、地区、人的体质、年龄等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由于季节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同为肝癌,沿海地区和内陆及华北地区的表现不同,故治疗有异。在同一地区,由于季节不同,用药也会有异,如秋冬寒凉,阳气内藏,故慎用苦寒之品;夏季湿热病证常见,故清利湿热之品多用,慎用辛热之物。由于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时时注意,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亏损,故治疗应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体质有寒、有热、有湿、有虚、有瘀之不同倾向,治疗时也应充分注意,才能药物中的,效果更好。
2.标本缓急,注重治本
标与本,是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就人体抗癌能力与致癌因素来说,前者是本,后者是标。就致癌因素与症状来说,致癌因素是本,症状是标。在肝癌的发病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是根本原因,因此,扶正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治本。而致癌因素作用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症状,只有致癌因素的消除,症状才会消失。在原发和转移的关系上,原发肿瘤是本,转移肿瘤是标。原发病灶消退,继发病灶也会相继消退。在于并发症的关系上,肝癌是本,并发症是标。在治疗过程中,消除内外致癌因素,扶正、控制和消除肿瘤病变是治本,各种并发症治疗是属治标。标症不除,会加重机体的负担,导致病情的发展。病本不去,疾病难以痊愈。治标是权宜之计,治本才是根本之图,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肝癌发展的初期或术后、放化疗后的间歇期,症状不重或很少,此时应着重治本,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肝癌的发展,防止复发和转移。在标本兼有时,应注重标本同治,以期很快控制病情的进展。
3.扶正祛邪,权衡轻重
肝癌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无不表现出正与邪的关系,扶正即是补法,以补气血阴阳之不足和脏腑的虚损,来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癌能力。祛邪即所谓攻法,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来消除癌肿。在扶正与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并根据肿瘤大小、病程、病期、体质强弱决定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或攻补兼施。
从癌肿发展的进程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期正虚轻微,中期邪盛为主或正虚邪实,为正气极度虚弱,因此,辨证治疗时应根据正邪关系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治法。如《医宗必读积聚》谓:“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侵凌,正消残,则任受补。”早期肿瘤局限,癌肿较小,症状轻微或无,机体健壮,此时邪气尚浅,正气未虚,治疗宜采用攻邪为主,可选用破瘀散结之品,但也应注意顾护正气,注意祛邪而不伤正,或大攻小补,或攻中有补。癌症至中期,肿块增大,或有转移,病人饮食减少,症状突出,机体正气消耗较重,此时,正邪交争,正虚邪实,宜采用攻补兼施之法,攻邪常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扶正则常用益气养血、生津润燥、滋补肝肾、健脾和胃等法。临床上常常以放疗作为攻邪的重要手段,以中药扶正固本作为扶正的大法,中西医结合,相得益彰,能取得很好的治疗结果。至癌症晚期,癌肿生长迅速,肿块较大且坚硬如石,全身状况明显衰弱,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乏力盗汗,显出恶病质。此时正气衰败,不耐攻伐,此时若一味攻伐,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更伤人体正气,加速疾病的发展。因此,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抗癌为佐。多采用大补小攻的措施,以期迅速改善病人一般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佐以小剂抗癌之品,控制病情发展,使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待体质恢复,再采用攻补兼施之法。
4.内服外用,表里结合
中药外治诊疗理念是通过药物的渗透、腐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中医外治方法众多,适用于肝癌的主要有膏药贴敷法、含漱诊疗理念等。膏药贴敷法是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或渗透作用,多采用大毒或剧毒的药物来祛除病邪。此法可大幅度减轻药物毒性给机体带来的损害,此法适用于肝癌的疼痛。含漱诊疗理念是通过应用清热解毒等药物含漱以治疗肝癌化疗、放疗引起的或并发的口腔、牙龈、咽喉部炎症、糜烂、溃疡及腹水等。外治诊疗理念也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方遣药,配合内服中药扶正祛邪可起到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里的相互兼顾的作用,从而起到更好的治治疗结果果。肝癌的治疗,应用止痛消肿、活血逐水的中药外敷,祛邪而不伤正,配合内服药物,内外兼治,可望取得效果。
治疗原则:
1.病证相结合
肝癌是一种病因病机极其复杂的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而且治疗困难,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肿瘤的增大导致压迫、浸润、转移,另一方面,全身功能失调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此,不能只看到肿瘤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功能,也不能只强调辨证施治而无视肿瘤的特性。只有有机地相互结合,才能协同增效,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分析病情时首先要运用中医的辨证来认识疾病,以了解肝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脏腑,邪正虚实情况,还要熟悉病肝癌的病理细胞学类型和分期及是否有转移及转移的部位、范围。这样将辨证与辨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整体把握疾病的程度及发展变化趋势。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机不同,即使同一临床分期的病人证型可能会不同。由于疾病发展变化的缘故,证型特别是兼夹症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会因人而异。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可以纵观全局,既了解病的情况,又了解证的情形,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近十几年来,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中药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正确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法则,结合现代医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选方用药,确能起到很好的治治疗结果果,如同为清热解毒中药,有的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有的则无,有的作用此脏器,有的作用于彼脏器,有的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有的则有免疫抑制效应。在应用清热解毒治则时,应据情选用适合的药物,可提高治治疗结果果。
在拟方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应注意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原则,根据肝癌的临床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采用不同的治诊疗理念则。原发性肝癌可能是肝郁脾虚型,也可能是气滞血瘀型,也可能是热毒蕴结型,其治法迥然有别。在选方用药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肝癌的生物学特征,选择对肝癌治疗作用比较强的药物。可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按药物作用的不同类型选用,如喜树、斑蝥、水蛭、独角莲、守宫、蟾蜍等主要作用为细胞毒,可直接杀伤癌细胞,而人参、补骨脂、灵芝、麦冬、猪苓等主要调节瘤细胞的异常代谢,使其趋向正常,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主要具有抗凝促纤溶和改善机体微循环的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强其他药物的作用强度。扶正培本方药能促进细胞因子及其他免疫调节物质的产生,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组方时,可以把不同作用途径、不同作用方式、不同作用环节的药物,结合辨病与辨证,使其发挥协同作用,以增强抗癌效果。
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季节、地区、人的体质、年龄等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由于季节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同为肝癌,沿海地区和内陆及华北地区的表现不同,故治疗有异。在同一地区,由于季节不同,用药也会有异,如秋冬寒凉,阳气内藏,故慎用苦寒之品;夏季湿热病证常见,故清利湿热之品多用,慎用辛热之物。由于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时时注意,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亏损,故治疗应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体质有寒、有热、有湿、有虚、有瘀之不同倾向,治疗时也应充分注意,才能药物中的,效果更好。
2.标本缓急,注重治本
标与本,是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就人体抗癌能力与致癌因素来说,前者是本,后者是标。就致癌因素与症状来说,致癌因素是本,症状是标。在肝癌的发病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是根本原因,因此,扶正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治本。而致癌因素作用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症状,只有致癌因素的消除,症状才会消失。在原发和转移的关系上,原发肿瘤是本,转移肿瘤是标。原发病灶消退,继发病灶也会相继消退。在于并发症的关系上,肝癌是本,并发症是标。在治疗过程中,消除内外致癌因素,扶正、控制和消除肿瘤病变是治本,各种并发症治疗是属治标。标症不除,会加重机体的负担,导致病情的发展。病本不去,疾病难以痊愈。治标是权宜之计,治本才是根本之图,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肝癌发展的初期或术后、放化疗后的间歇期,症状不重或很少,此时应着重治本,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肝癌的发展,防止复发和转移。在标本兼有时,应注重标本同治,以期很快控制病情的进展。
3.扶正祛邪,权衡轻重
肝癌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无不表现出正与邪的关系,扶正即是补法,以补气血阴阳之不足和脏腑的虚损,来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癌能力。祛邪即所谓攻法,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来消除癌肿。在扶正与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并根据肿瘤大小、病程、病期、体质强弱决定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或攻补兼施。
从癌肿发展的进程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期正虚轻微,中期邪盛为主或正虚邪实,为正气极度虚弱,因此,辨证治疗时应根据正邪关系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治法。如《医宗必读积聚》谓:“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侵凌,正消残,则任受补。”早期肿瘤局限,癌肿较小,症状轻微或无,机体健壮,此时邪气尚浅,正气未虚,治疗宜采用攻邪为主,可选用破瘀散结之品,但也应注意顾护正气,注意祛邪而不伤正,或大攻小补,或攻中有补。癌症至中期,肿块增大,或有转移,病人饮食减少,症状突出,机体正气消耗较重,此时,正邪交争,正虚邪实,宜采用攻补兼施之法,攻邪常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扶正则常用益气养血、生津润燥、滋补肝肾、健脾和胃等法。临床上常常以放疗作为攻邪的重要手段,以中药扶正固本作为扶正的大法,中西医结合,相得益彰,能取得很好的治疗结果。至癌症晚期,癌肿生长迅速,肿块较大且坚硬如石,全身状况明显衰弱,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乏力盗汗,显出恶病质。此时正气衰败,不耐攻伐,此时若一味攻伐,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更伤人体正气,加速疾病的发展。因此,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抗癌为佐。多采用大补小攻的措施,以期迅速改善病人一般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佐以小剂抗癌之品,控制病情发展,使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待体质恢复,再采用攻补兼施之法。
4.内服外用,表里结合
中药外治诊疗理念是通过药物的渗透、腐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中医外治方法众多,适用于肝癌的主要有膏药贴敷法、含漱诊疗理念等。膏药贴敷法是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或渗透作用,多采用大毒或剧毒的药物来祛除病邪。此法可大幅度减轻药物毒性给机体带来的损害,此法适用于肝癌的疼痛。含漱诊疗理念是通过应用清热解毒等药物含漱以治疗肝癌化疗、放疗引起的或并发的口腔、牙龈、咽喉部炎症、糜烂、溃疡及腹水等。外治诊疗理念也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方遣药,配合内服中药扶正祛邪可起到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里的相互兼顾的作用,从而起到更好的治治疗结果果。肝癌的治疗,应用止痛消肿、活血逐水的中药外敷,祛邪而不伤正,配合内服药物,内外兼治,可望取得效果。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饮食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下一篇:肝癌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