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本病的死亡人数较高,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第二位。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的可能54.1%-61.5%,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进步,复发、转移后再次治疗仍可达到缓解甚至完全医治。
肝癌复发、转移分为肝内转移(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多中心发生(Multicentric Occurrence, MO)和肝外转移。根据组织学标准将IM定义为:复发肿瘤由中或低分化肝癌细胞组成,分化程度与原发肿瘤相同或低于原发癌。将MO定义为:
(1)复发癌分化良好,与原发癌出现在不同肝段;
(2)原发癌和复发癌均是高分化癌;
(3)在复发癌周围有腺瘤样增生区域存在。肝癌完全医治性切除后近期(3年)肝内复发多为肝内转移(IM),远期复发多是新生病灶即多中心发生(MO),远期复发的预后优于近期复发。肝癌肝外转移常见的部位是肺。
阻止肝癌转移复发的发展方向
1、基因治疗
在过去几年中基因治疗肝癌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靶点包括p53基因、药物敏感性基因,自杀基因、免疫基因等。虽然治治疗结果果不理想,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与放疗、化疗、手术治疗联合使用,但是基因治疗有患者耐受良好、毒性小等优点,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另一种治疗手段。由于肝癌转移复发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涉及多基因突变,多阶段发生,目前基因治疗难以从根本阻断其发生、发展。基因治疗存在靶点单一,引入反义基因可能致突变或致癌等缺陷,仍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2、化学预防(Chemoprevention)
通过对肝癌发病机理的研究,Okuno提出了化学预防肝癌复发的概念:肝癌多发生于具有肝炎、肝硬化等肝病背景的患者,通过药物抑制肝细胞炎症坏死,诱导恶性克隆凋亡,抑制缓解肝纤维化可以预防或降低肝癌复发风险。 Herold发现非环型视黄醛能抑制肝切除术后肿瘤复发,三苯氧胺(TAM)亦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体外试验表明TAM、9-顺式视黄醛(CRA)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抑制或减缓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肝癌患者存在环氧化物酶-2(COX-2)过表达,在有肝硬变的无瘤肝组织和分化良好的肿瘤组织内尤为突出。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和拟非甾体类抗炎药舒林酸(Sulindac)在体外均能抑制肝癌细胞系的生长,此结果预示COX-2抑制剂可用于肝癌切除术后的化学预防,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非环型视黄醛(acyclic retinoids)通过克隆耗竭(clonal deletion)作用清除临床不能发现的微小恶性克隆(minute malignant clones),其分子机制可能是视黄醛通过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诱导恶性克隆分化、凋亡。口服人工合成的非环型视黄醛可清除表达AFP-L3(lectin-reactive alpha-fetoprotein)的恶性细胞克隆,使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的血清AFP-L3转阴,继而抑制治疗后的肝癌复发。由于肝癌患者多合并有肝炎、肝硬化,针对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因子HOE 077、TJ-9可以降低肝癌发生危险,也可用作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化学预防。
3、抗新生血管治疗
抗血管形成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降解周围基质;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抑制血管形成因子作用和针对新生血管进行导向治疗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增殖。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用于动物试验和临床前研究,尚未进入临床应用。
肝癌转移复发涉及多种因素,肝外转移仍以手术切除为治疗,不能手术患者多预后不良。目前研究重点仍是肝内复发、转移,但无法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治疗方案,综合治疗、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结果,总体治治疗结果果难令人满意。通过免疫预防和化学预防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抗血管治疗减缓复发转移灶的生长速度,延长患者治疗后生存期可望有所突破。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转移的途径 下一篇:肝癌晚期出现骨转移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