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已应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肝癌的检查,如甲胎蛋白的检查、非损伤性超声、CT、MRI检查,血液酶学检查等,为肝癌的检查提供更多方位的辅助诊断依据。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肝癌的检查方法。
一、常规的肝癌的检查方法介绍
1、甲胎蛋白的检查:目前甲胎蛋白仍是诊断肝癌很特异的标志,其敏感性较高,具有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其诊断标准为①AFP定量大于400ug/L持续1个月者;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且持续不降者;③AFP大于200ug/L持续2个月以上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疾病即可考虑为肝癌可能。但需要说明的是:不能凭单纯的AFP阳或阴性,就诊断或排除肝癌的可能,因为在临床上一些肝癌患者(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等)的甲胎蛋白并不高,而甲胎蛋白高(妊娠、肝炎活动期的患者)也并非一定是肝癌,因此,甲胎蛋白虽然特异性高但需结合其它相关检查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应用B超、螺旋CT检查肝癌,具有简便、快捷、无创伤且有定位价值的方法,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肝、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变化,而若肝癌直径小于2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时B超及CT较难显示,可选用MRI不同方位的层面扫描,能更清楚的显示肝癌的转移性病灶及定位,可为手术的进行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血液酶学检查:在酶学检查中若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可考虑肝癌的可能,但由于该项检查缺乏特异性,目前在临床上多作为辅助诊断检查。
4、血管造影检查:虽然目前临床上辅助诊断肝癌的方法很多,但血管造影在肝癌的诊断中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对2公分以下的小肝癌能更精确地作出诊断,但是因属于有创伤性检查,不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血管造影检查在临床上应用不是很广泛。
二、常用的实验室肝癌的检查主要包括:
1、甲胎蛋白(AFP)含量测定:与肝癌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时AFP阳性比例为70%-90%。
其诊断标准为:
(1)AFP定量〉400ug/L持续1个月者;
(2)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者;
(3)AFP〉200ug/L持续2个月以上并排除假阳性者。
2、r谷氨酰转肽同工酶—Ⅱ(GGT-Ⅱ):在AFP低浓度时,GGT-Ⅱ也可有较高的阳性比例,在小肝癌中GGT-Ⅱ阳性比例为78.6%,与AFP同时检查,能提高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比例。
3、a-L岩藻糖苷酶(AFU):AFU超过110Kat/L时应考虑为肝细胞癌,对AFP阴性的小肝癌阳性比例在70%以上。
迄今为止,AFP仍然是诊断肝癌很特异的标志,其在诊断、判断治疗结果、估计预后、预防复发中有肯定的作用。但单靠AFP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因为尚有30%左右的肝癌病人AFP阴性。此外,对AFP升高者尚需排除慢性肝病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因此,还要借助如下一些特殊检查来协助诊断。
1、B型超声波:肝脏B超检查的意义在于:
1)确定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存在;
2)提示或确定病灶性质;
3)定位诊断;
4)确定播散或转移;
5)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比例。
2、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以及肝动脉造影等,对肝癌定性和定位诊断均很有价值。对于经AFP、B型超声波、CT等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必要时可以做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或腹腔镜检查可以确诊。
三、肝癌的检查项目及结果评定
肝癌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食后闷胀、腹内肿块、肝脾肿大、黄疸、腹水、尿黄等。
肝癌的检验项目选择
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同工酶,血清铁蛋白(SF),α1抗胰蛋白酶(α1-AT),甲胎蛋白(AFP),腹水涂片、生化检查。
检验结果判定
(1)甲胎蛋白检测对诊断原发性肝癌有较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其阳性比例为70%左右。
(2)血清铁蛋白虽非特异性,但除肝癌、胰腺癌中医 学 教 育 网度升高外,其他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直肠癌均不升高,阳性比例为66%.肝癌患者治疗有效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而恶化和再发者升高,持续增高则预后不良,故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治疗结果监测手段之一,特别是对AFP阴性的患者尤有意义。
(3)α1抗胰蛋白酶(α1AT)测定,肝癌的阳性比例为65%。
(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同功酶测定,肝癌的阳性比例为50%。
(5)凝血酶原测定,肝癌的阳性比例为72%。
肝癌的检查是帮助患者确诊病情必要的条件,并且每年进行肝癌的检查能帮助患者提早发现病情,提早治疗,以上所介绍的检查方法都是临床上常采用使用的方法,对确诊患者的病情帮助是很大的。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