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诊断是原发性肝癌获得早期治疗的前提,一旦肝癌出现了典型症状与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往往已非早期。所以,凡是中年以上,特别是有肝病史病人,发现有肝癌早期非特异的临床表现,如上腹不适、腹痛,乏力,食欲不振和进行性肝肿大者应考虑肝癌的可能,要作详细的与肝癌临床有关的定性,定位等检查和观察。
(一)甲胎蛋白(AFP)含量测定:是用免疫方法测定产生的胚胎性抗原,与肝癌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时AFP阳性比例为70%-90%。其诊断标准为:(1)AFP定量〉400ug/L持续1个月者;(2)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者;(3)AFP〉200ug/L持续2个月以上并排除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即可诊断为肝细胞癌。迄今为止,AFP仍然是诊断肝癌很特异的标志,其在诊断、判断治疗结果、估计预后、预防复发中有肯定的作用。但单靠AFP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因为尚有30%左右的肝癌病人AFP阴性。
(二)血液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硷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辅助诊断。
(三)超声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其诊断符合比例可达84%,能发现直径2厘米或更小的病变,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四)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应用198金,99m锝,131碘玫瑰红,113m铟等玫瑰红,113m铟等进行肝扫描,常可见肝脏肿大,失去正常的形态,占位病变处常为放射性稀疏或放射性缺损区,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符合比例为85~90%,但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不易在扫描图上表现出来。
传统的放射扫描仪由于分辩比例低,扫描速度慢,且只是静态显象,故渐被γ-闪烁照相机所代替。近年发展起来的动态显象和放射性核素扫描(ECT)等新技术,可提高诊断符合比例达90-95%。
(五)CT检查:分辩比例高,可检出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与血管瘤鉴别。对于肝癌的诊断符合比例高达90%。但费用昂贵。尚不能普遍应用。
(六)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有时可显示直径为0.5~1厘米的占位病变,其诊断正确比例高达90%。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分布,特别是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是目前各种检查方法中很优者。
(七)X线检查:腹部透视或平片可见肝脏阴影扩大。肝右叶的癌肿常可见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或呈局限性隆起,位于肝左叶或巨大的肝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和横结肠被推压现象。
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意义,目前多采用在B型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比例,但有导致出血,肿瘤破裂和针道转移等危险,对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定诊断,但又高度怀疑或已定性诊断为肝癌的病人,必要时应做剖腹探查。
肝癌患者应怎样自我检查?
(1)全身症状:可有进行性消瘦、乏力等。
(2)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有时放射至右肩部。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常见,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4)转移灶症状:出现相应部位症状。
(5)病理诊断:肝穿刺证实原发性肝癌。
(6)体检发现肝脏肿大、质硬、表面不平,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有时可见黄疸、腹水。
(7)定位诊断:B超、CT、同位素肝扫描、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均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
(8)定性诊断:甲胎球蛋白(AFP)阳性,甲胎球蛋白大于200μg持续8周,或甲胎球蛋白大于400μg持续4周,在排除了肝炎活动期及生殖系统胚胎癌后即可诊断。
乙肝病人应防肝癌
今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的可能急剧上升,而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的可能也随之上升。对早期发现肝癌是否毫无办法呢?多年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肝癌的发生与肝炎后肝硬化、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约7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史。因此乙肝患者,特别是已有肝硬化者当属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
通常,我们将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列为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丙肝抗体阳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
1、年龄35周岁以上。
2、慢性肝炎病史5年以上。
3、家族中已有确诊肝癌患者。
4、长期酗酒者。
5、母亲垂直传播的肝炎。
6、长期食用腌腊、烟熏、霉变等食品者。
7、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或长期精神压抑者。
8、器官移植患者。
确定了上述高危人群,对这些人进行定期的、连续的追踪检查和观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有效方法。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您根据情况每年到相关医疗机构作1-4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抽血查肿瘤标志物,尤其是AFP及肝脏B超检查。必要时可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CT检查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