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疗水平的发展,ct检查肝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CT是将X线和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用于医学影像学诊断的技术,它可分辨出实体组织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同时由于其三维显示组织结构,可对脏器进行0.5-1cm厚度的不同层面的扫描,能了解脏器的全貌。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机投入到临床检查以后,以它高分辨比例、高灵敏度、多层次等优越性,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CT影像完全屏除了重叠干扰,利用窗口技术使密度分辨比例大大提高,对软组织及实质性器官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CT能较好的反映出肝脏病理形态表现,如病灶大小、形态、部位、数目及有无病灶内出血坏死等。从病灶边缘情况可了解其浸润性,从门脉血管的癌栓和受侵犯情况可了解其侵犯性,CT被认为是补充超声显像估计病变范围的治疗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CT在肝癌诊断的优势在于:
①提示病变性质;
②明确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重要血管的关系,以1cm为限;
③有助于了解周围组织器官是否有癌灶。平扫时肝癌多为低密度占位,边缘或清晰或模糊,部分有晕圈征;
④有助于放疗的定位。
肝癌的CT表现,平扫表现:病灶一般为低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部分病灶周围有一层更低密度的环影(晕圈征)。结节型边缘较清楚,巨块型和混合型边缘多模糊和部分清楚。增强表现: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病灶和肝组织密度得到不到程度的提高,谓之增强。包括:
①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团注法动态扫描或螺旋CT快速扫描,早期(肝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增强,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时间10-30秒,随后病灶密度迅速下降,接近正常肝组织为等密度,此期易遗漏;病灶密度继续下降肝组织呈低密度灶,此期可持续数分钟,动态扫描早期增强图易于发现肿块直径小于1cm或1-2cm的卫星灶,亦有腲于小病灶的发现。
②非动态扫描:普通扫描每次至少15秒以上,故病灶所处肝脏层面可能落在上述动态扫描的任何一期而呈不同密度,极大部分病灶落在低密度期,因此病灶较平扫时明显降低。门脉系统及其他系统受侵犯的表现: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系统癌栓形成比例高,增强较长显示未强化的癌栓与明显强化的血液间差异大,表现条状充盈缺损致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规则或不显影像。少数病人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肝门侵犯可造成肝内胆管扩张,偶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水等。肺部转移在胸部CT检查时呈现异常,比X线胸处敏感。
近年来新的CT机器不断更新,CT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血管造影与CT结合技术如肝动脉内插管直接注射造影剂作CT增强的CTA(CT-Angiography)、於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注射造影剂于门静脉期行CT断层扫描(CTAP),以及血管造影时肝动脉内注入碘化油后间隔2-3周行CT平扫的Lipiodol-ct,(Lp-CT)等方法,对小肝癌特别是1cm以的微小肝癌的检出比例优于CT动态扫描。但上述多种方法中仍以CT平扫加增强列为常规,可疑病灶或微小肝癌选用CTA和CTAP为确诊的很有效方法。
CT检查影像表现:
平扫
1、部位:右叶多见,左叶次之,尾叶较少,少数病灶带蒂,突出于肝外,定位困难;
2、大小:平扫难以发现直径<1 cm的病灶;
3、形态:绝大多数呈圆形、卵圆形,病灶浸润性生长时呈不规则形状;
4、数目:多数为单个,亦有一部分为多病灶;
5、密度:绝大多数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密度变化与病灶的分化程度、大小、肝脏基础病变有关。分化好者易呈等密度,肿瘤大者易坏死而呈低密度;原有脂肪肝时,病变可呈低密度;极少数病灶因出血或钙化而呈高密度。
6、边界:膨胀性生长的肿瘤易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呈晕圈征;浸润性生长者边界模糊;
增强扫描
正常肝脏血供的20%-30%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而肝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来自肝动脉,故增强扫描时,早期癌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峰值,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了肝癌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CT同MRI相比
超声为非侵入性检查,对人体组织无任何不良影响,其检查操作简单、直观准确、费用低廉,常常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超声检查结果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和细致程度的限制,有经验的超声医师使用先进超声诊断仪能发现1cm以下的病灶,但表现为等回声,位于肝膈顶部和肋骨下的较小肿瘤则容易被漏检。超声诊断用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较有参考价值,而术中超声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CT、超声皆未发现的肝内病灶。在肝癌的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射频消融术、微波固化术中,采用超声引导操作简单、耗时少、费用低,更重要的是能实时地监测整个治疗过程,大大保证了穿剌和治疗的安全,是目前很常用的影像学介导方法。
CT的出现使肝癌影像学诊断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并带动了肝脏外科的进步。CT的分辩比例远远高于超声,图像更加清晰和稳定,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肝癌的特性。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是否有癌栓,肝门和腹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肝癌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都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CT还可通过显示肝脏的外形、脾脏的大小以及有无腹水来判断肝硬化的轻重。快速螺旋CT能在一次屏气(20s左右)即可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可避免呼吸运动所致层面的上下移动而漏扫微小病灶,还可克服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问题。螺旋CT很小可用1mm的层厚进行薄层扫描,对1-3cm的小肝癌检出比例可达90%,并能在螺旋扫描的长度内实施高质量的三维图像重建。对增强CT难以作出明确诊断的肝癌,还可进一步采用血管造影CT。经皮导管在肝动脉注入造影剂,观察肝动脉显影时的CT,称CT血管造影。
MRI无放射性辐射,可从多个方位进行成像。新型的MRI已经克服了早期成像速度太慢的缺点,场强提高到1.5-2.0T,使得多种新的成像技术如梯度回波序列及波谱分析等得以实现,加上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的应用,对小肝癌的检出比例大大提高,小于1cm的病灶检出比例为55%,1-2cm为70%,2-3cm达82%。MRI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和胆管结构,对了解肿瘤与肝内血管胆管的关系有很大帮助。MRI还能较好地显示肝脏和肝癌组织的内部结构,对评估各种治疗治疗结果很有帮助,如经皮瘤内酒精注射术、射频消融术或微波固化术后,肿瘤坏死在T2期显示为均匀的低信号,如果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则常常提示治疗后坏死不完全。MRI易于发现位于肝表面CT难以检测到的小肝癌,对肝内小转移灶的敏感性亦颇高,但肝左叶边缘受心脏及主动脉搏动的影响而小肝癌检出比例与CT相差不大。
面对众多不断发展的影像学方法,临床医师应从临床诊断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超声费用低廉且普及,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治疗后随访;CT图象清晰稳定,用于肝癌常规诊断检查和治疗后的随访检查;与同一代的CT比较,MRI的图象清晰度还不令人满意,但MRI对肝内小病灶的检出、血管的情况以及肿瘤内结构的显示有独特之处,可作为CT检查的补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