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肝癌病者经放疗后,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常见的如发烧,高烧不退、冒冷汗,给癌患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全身高烧不退,全身冒冷汗。在此肿瘤专家提醒,首先要明确肝癌放疗后是因为何种原因引起发热的,然后再对症治疗,制定肝癌放疗后发热的处理措施。
二、肝癌放疗后发烧的原因
肝癌放疗引起发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状况 ,引起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肝癌放疗本身造成的组织损伤,尤其是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可引起低热;或是肝癌放疗不良反应引起的血象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合并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另外使用化疗药物或其他免疫增强药物等亦可引起肝癌患者发热,因此肝癌放疗时出现发热首先应明确引起发热的原因,以便正确处理。
三、肝癌放疗后发烧的处理
肝癌放疗后引起发热可视发热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若发热低于38℃,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促其排汗、排尿,促进其稳定至正常;如体温超过38℃,引起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使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解热止痛片等,亦可用湿毛巾行头部冷敷,待进一步明确发热原因后再做相应处理,如是细菌引起的发热,可应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及时配合消炎药物治疗,或适当调整放疗、化疗方案等。若体温持续升高达38.5℃以上,应暂停放疗,稳定病情,静脉输液给予支持,必要时应用抗生素、维生素及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其次肝癌患者出现发热后应注意保暖以及加强其他护理工作,如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性良好,嘱咐、协助肝癌发热患者多喝开水、勤换衣裤(保持衣物的干燥、清洁)等,同时发热患者还应加强口腔护理及预防呼吸道感染,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时给予降温措施。
肝癌放疗后引起发热还应从本质上治疗,因放疗本身由于高剂量照射会对患者产生放射性损伤、心肺和肝脏功能受损的状况,因此临床上常不建议单纯放射治疗,采取联合化疗或联合中医药治疗,减少放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状,提高放疗治疗结果,提升肝癌患者整体治治疗结果果,控制病情,缓解不适,提高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促进放化疗顺利进行,延长生存期。
四、中医药缓解肝癌放疗后发烧
1、中医药缓解肝癌放疗后发烧原则
(1)药量宜轻不宜重。
提倡轻剂调治 癌性发热,以正气虚损之证居多,立法用药必以维护气血,恢复正气(胃气)为前提。药物乃补偏救弊之品,只要辨证准确立法无错,从其所治,即使药量较轻,亦能收效。如药量过重,浓烈厚味之气首先克伐胃气,造成食减纳差。
(2)用药不能过于苦寒。
癌性发热的病人患病时间愈长,机体元气阴液受损的程度愈重,辨证立法不能为表面现象所惑,要抓住疾病的本质。苦寒之剂,乍看起来,似有直折火热之功,然过用苦寒之品能损伤机体阳气,对癌性发热患者不相宜。
(3)注意与祛瘀、化痰相结合。
癌症患者元气虚损难以运化和推动血脉津液运行,聚饮成痰,形成血脉瘀阻;造成发热而夹瘀夹痰,故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化痰、活血的药物,这样才能使热势顺利消退。
(4)注意补益元气与疏散郁热相结合。
癌症体虚发热以补益元气为主,但专注补益,有时尚难以完全起到退热效果,需在补益剂中适当佐以宣透疏散之品。培补的是虚衰元气,而疏散的则是外郁之热,以补益为主,内外并调。
(5)意治病必求本。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癌性发热为肿瘤本身所致,故控制肿瘤原发病灶才是治疗癌性发热的根本。故在治疗癌性发热时常需标本兼顾,在辨证施 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肿瘤,选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以提高治疗结果。
2、中医药缓解肝癌放疗后发烧的方法
(1)滋阴生津、化痰清热法
主治癌症放疗后阴津亏损出现的发烧。
症见低热缠绵,午后至夜间加重,手足心发烫,心烦易怒,口干咽燥,烦渴欲饮,痰少质粘,尿少色黄;舌质红或有裂纹,舌苔薄甚至光剥无苔,或见苔燥无津,脉细带数。
药用鳖甲、知母、白薇、银柴胡等滋阴清热;麦冬、大生地、天花粉、石斛等养阴生津;百合、山慈菇、浙贝母、南沙参、胆南星等化痰清热、软坚散结;亦可结合生藕汁、甘蔗汁、荸荠汁、芦根汁、梨汁等甘寒之品饮服,或百合、银耳、莲子、乌龟、甲鱼、淡菜等性凉之物作羹做汤服食为辅助食疗。如此治疗常达热退身凉之效,且能缓解放疗反应,提高放治疗结果果,同时亦有助于消散肿瘤、标本兼治。
(2)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
主治癌症手术或化疗后体质虚弱所出现的发烧。
症见身热,热势或高或低,时高时低,多于劳累后发作明显,伴见头晕倦怠,气短懒言,食少便溏,甚则心悸,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胖,边有深齿印,脉沉细无力,面黄白少华。
药用党参、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等补益中气、甘温除热;炒苡仁、茯苓、陈皮等健脾和中;柴胡、升麻、陈皮除有直接抑癌作用外,余皆有抗癌作用。如此以众多的扶正抗癌药组成的方剂,对一切癌症见有气虚发热者皆可适用,不但可退热,还能增强体质,扶正固本,缓解化疗反应,提高化治疗结果果,有助于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制止癌症的复发、扩散及转移。
(3)疏肝利胆、利湿清热法
症见寒热往来,时轻时重,伴见胁肋痛、口苦、心情急躁易怒,甚则烦躁不安,纳少,腹胀,喜叹息,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溏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药用丹皮、山栀、柴胡、薄荷、川楝子、郁金、枳壳等疏肝解郁,清肝经郁热;黄芩、金钱草、茵陈、猪茯苓、泽泻、半枝莲、生苡仁等利胆退黄、利湿清热。诸药合用,不但可退热,且可兼顾治疗疼痛、黄疸、腹胀、腹水、下肢肿等症。
(4)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法
症见下午或夜间发热、病程较长,绵绵不已,体内或体表见有固定肿块,按之痛,痛有定处,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瘀斑,舌下主静脉干充盈曲张,脉象细涩。
药用莪术、三棱、水蛭、桃仁、山楂、川芎等活血祛瘀;枳实、石见穿、鳖甲、海藻、山慈菇等软坚散结,以消散肿块,或延缓其生长、发展;丹皮、赤芍、柴胡、半枝莲等清除血分之瘀热;并常合用太子参、黄精、怀山药、西洋参等清补气阴之品扶正固本,使攻邪而不伤正,且无温燥助邪之弊。这样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常能收到热退而症情缓解之治疗结果。
(5)消肿散结、解毒清热法
症见中等度发热或高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有恶寒、汗出、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或有红色粘液;舌红苔黄,脉数。
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重楼、山慈菇、浙贝母、夏枯草等性皆寒凉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其中有意识地重用清热解毒抗癌中草药,如鲜品药源充足,能以鲜品洗净捣汁生饮则退热效果比用干品煎服更快更好。必要时还可以鲜品捣烂外敷癌灶局部。这样内服、外用相结合,可达退热、止痛、缓解病情之效。这种治法如配合西医的抗感染治疗,则治疗结果相得益彰。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