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生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是指独立于机体之外、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生物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中医概括为瘀毒、损伤。内因是指自身的因素。中西医学都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自身内在体质因素、自身行为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有禀赋、体质、精神、饮食营养、起居等。内因决定肿瘤的发病与转归及预后。
主要病因:
肝癌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是多种原因综合致病的结果,但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有三:瘀毒互结、性格因素及乙型肝炎病毒。
(一)瘀毒互结
瘀在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血液凝滞,亦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如血瘀、痰瘀、毒瘀、污秽、久病、郁积、停滞等等。在肝癌的病因学研究中,瘀的主要含义为“积”。“积为有形之物”,积者,瘀也,癥块即由肝郁气滞血瘀而成。肝癌属于于中医学的“癥瘕”、“积聚”、“胁痛”等病的范畴。《圣济总录积聚门》曰:“积气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瘦而腹大,至死不消。”即类似于现代肝癌的描述。肝癌很典型、很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进行性肝大,约90%的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肝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B超可明确提示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灵枢?百病始生》曰:“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描述了癥块的病因病机,亦包括肝癌的病因病机,即瘀血内阻,热毒伤阴。其中所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准确地揭示了肝癌的“瘀毒”病因病机。
毒是中西医共同的概念,在内涵上,两者有明显的相似性。西医的毒是指毒性物质,有生物性和化学性之分,如病毒。中医将凡能导致危害生命的难治性、凶险性、预后差的疾病因素统称为“毒”,即“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邪之凶险者,谓之毒”。中医认为各种邪毒留滞体内则可导致肿瘤发生。《灵枢?九针论》谓:“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肠瘤……昔瘤。”隋代《诸病源候论》说:“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挟毒所成。”中医文献中许多因毒而致的或以毒命名的疾病都涉及现代医学的肿瘤疾病。中医“毒”的含义广泛,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盛极所化生的毒和疫毒、药毒、蛊毒、毒物等。疫毒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迅速,具有传染性的邪毒。毒物是指具有毒性,能危害健康、生命的物质和被致病因素污染了的物质。药毒是指药物的毒性成分,中医认为凡能治疗疾病的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所谓“聚毒物以共医事”,“是药三分毒”,各种药物因使用不当可损伤机体。蛊毒是指能导致疾病的虫类动物。中医的邪毒实际上包括了西医的生物性、化学性致癌物质。
瘀和毒在肝癌的致病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相互胶着,相互转化,瘀中有毒,毒中有瘀,是谓“瘀毒互结”。瘀与多种毒邪均可互结,如燥毒、火毒、湿毒、寒毒等,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证候。瘀毒互结经过长期的病理进程,瘀愈重而毒愈烈,毒愈剧而瘀愈深,量变转变为质变,而致肝癌。
(二)性格因素
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有性格缺陷,如喜怒无常,忧郁不乐,或大悲大惊,思虑过度,小心眼,爱完美,太任性,太认真等等。有很多老年人比青壮年人还精力旺盛,还健康,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保有乐观的性格与平和的心态。
人的性格或者说精神因素在肿瘤的发病与转归预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是脏腑气血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但刺激过度,不良情志剧烈和持久可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和气血不和,可诱发肿瘤。《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内伤于忧怒……而积皆成矣。”《外科枢要》曰:“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
科学家将癌症性格特征总结如下:
①经常自怜,惯于自我克制,压抑情绪,性格内向;
②缺乏自信心,对任何事情都感觉没有希望,自觉事事无能为力;
③经不住打击,失去伴侣或其他亲人时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
④害怕不自觉地暴露感情,倾向防御和退缩;
⑤怕相信别人和受别人约束,心里矛盾,有一种不安全感;
⑥怕被抛弃,怕无所依靠;
⑦长期精神紧张;
⑧机体长期超负荷运转;
⑨总觉无所事事、无所依靠;
⑩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失望。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着情绪回路,不良的心理行为和情绪可通过情绪回路导致内分泌、免疫、代谢功能紊乱,进而产生疾病。忧郁、焦虑、失望、悲伤等,不仅可破坏机体的内在调节系统与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导致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诱发肿瘤,而且还可因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加速肿瘤的扩散、转移、复发。抑郁消极情绪可使催乳素分泌过盛而致乳腺癌;紧张、恐惧、焦虑可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免疫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缺陷而引起癌变。
(三)乙型肝炎病毒
目前,已发现多种病毒与肿瘤相关。致瘤病毒有致瘤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与动物或人肿瘤相关的致瘤性DNA病毒有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痘病毒5类。与人肿瘤有关的致瘤性RNA病毒主要是逆转录病毒,依其结构与致瘤机制分为转导性逆转录病毒、顺式激活逆转录病毒、反式激活逆转录病毒。前者具有病毒瘤基因(v-onc),能够导入宿主细胞,属急性RNA致瘤病毒。顺式激活逆转录病毒不含病毒瘤基因,但整合至细胞基因组合后能激活近旁细胞瘤基因,属慢性RNA致瘤病毒,本身无病毒瘤基因,但可反式激活其他基因而致瘤。病毒可以通过病毒编码产物模拟细胞内分子信号,激活细胞信号的转导途径,干预调控细胞周期等多种方式影响细胞的繁殖与恶性转化。现已查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的长期损害,可导致肝癌。
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早就为临床所重视。到目前为止,较明确的与肝癌有关的肝炎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很为密切,我国肝癌患者中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约占90%。通过对病毒性肝炎与某些地区肝癌高发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有肝炎病史者的肝癌患病人数显著高于无肝炎病史者,而肝癌低发区的人群中肝炎发生的可能也低;肝癌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的可能明显高于对照人群;HBV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的可能远较非携带者高;HBsAg和AFP分别与病毒性肝炎和肝细胞癌有比较特异的关系,AFP阳性的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比例也高于AFP阴性者;肝癌细胞中HBsAg的存在已经得到证实,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过氧化酶技术检测,约80%的肝癌标本中,癌旁组织或肝癌组织中HBsAg阳性;地衣红染色显示,肝癌标本中HBsAg阳性比例为70.4%~90.0%;90%的肝癌组织中有HBV-DNA存在,在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癌发生的可能较对照组高出100倍,在有HBV-DNA整合的患者中,则要高出300倍,在一些HBV慢性感染的患者中,HBV整合发生在癌变之前,说明HBV持续感染和HBV整合在癌变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RNA阳性也与肝癌有一定关系。
目前,有关肝炎病毒导致肝癌有几种解释:病毒DNA整合入细胞基因后激活癌基因的顺式作用;病毒产物激活基因的反式作用;HBV持续感染引起的炎症、坏死及再生本身可能使某些原癌基因激活,并改变肝细胞遗传的稳定性,其结果导致细胞突变可能的增加;一些抑癌基因失活和对化学致癌物质敏感性的增高,一旦暴露于较强的致癌物质中,可进一步激活癌基因而致癌。这些假说有的已有了一定证据,有的尚缺乏可靠的依据。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原发性肝癌大体分型 下一篇:导至肝癌瘀毒的几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