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由肝实质和一系列管道结构组成,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内有两个不同的管道系统,一个是Glisson系统,另一个是肝静脉系统。前者包含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三者被包于一结缔组织鞘内,称Glisson鞘,经肝脏面的肝门(称第一肝门)处出入于肝实质内,此三者不论在肝内或肝门附近,都是走行在一起的。肝静脉系统是肝内血液输出道,单独构成一个系统。门静脉和肝动脉进入肝脏后,反复分支,在肝叶周围形成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进入肝血窦中(毛细血管),再经中央静脉注入肝静脉。肝静脉的主干及其属支位于G1isson系统的叶间裂或段间裂内,经肝脏后上方的腔静脉窝(即第二肝门)注入下腔静脉入心脏。另有肝短静脉直接进入肝后面的下腔静脉,亦有人将其称为第三肝门。
正常肝血液供应70%~80%来自门静脉,仅20%~30%来自肝动脉,而供应肝脏的氧含量则相反。肝动脉输入血量不多,但其压力高(120mmHg),血中含氧量多,约为85%;而门静脉压力为6~12mmHg,含氧量约30%,故肝脏所需的氧,主要来自肝动脉。一般认为肝动脉供应肝脏需氧量的60%~80%。
1.门静脉
门静脉是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腺颈部的后方汇合而成。它在相当于第2腰椎水平,走向右上方,经十二指肠第一部之后,到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网膜孔前方,胆总管和肝动脉的深面,上升到肝门处,分成左右二干进入肝实质。成年人门静脉长5.5~8.0cm,其内径约1.0cm。
门静脉在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后的主干上还接受若干小静脉,如胃冠状静脉、幽门静脉、副胰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和胆囊静脉。门静脉无静脉瓣,两端均属毛细血管网,在体内构成独立的循环系统,它与体循环之间有四处主要交通支:即胃冠状静脉与食管下端静脉丛吻合,经过奇静脉入上腔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到直肠上静脉和直肠下静脉与肛门静脉吻合,经过阴部内静脉入下腔静脉;脐旁静脉和腹壁上下深静脉相吻合,然后分别进入上、下腔静脉;在后腹壁的腹膜后,肠系膜静脉分支和下腔静脉分支相吻合(Retzius静脉),进入下腔静脉。这些吻合支在正常情况下很细小,血流量很少,临床意义不大,但在门静脉高压时,则吻合支扩大,大量门静脉血流流经此吻合支进入体循环,特别是食管下端静脉扩大,壁变薄,可引起破裂大出血。因此,这些吻合支对门静脉高压有重要临床意义。
门静脉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右前方有胆总管,左前方有肝动脉。门静脉主干抵达肝门横沟处分或左、右二支者占82%,分成三支者占18%,后者是由于缺乏右门静脉干,而右前叶门静脉也是直接从门静脉主干分出。另一种是右前叶门静脉从左门静脉干分出,约占8%。
(1)门静脉左干自门静脉主干分出后,沿肝门横沟走向左侧,至左纵沟处进入肝实质内,一般可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整个左半肝和尾状叶左部的门静脉血管均由这四个部发出。横部长2~4cm,在其后缘发出分支分布于尾状叶左部,称左尾状叶门静脉,有时右前叶门静脉也从横部发出。角部和囊部外侧缘各发出一支分布于左外叶上、下段。矢状部内侧缘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内叶。囊部是矢状部末端的膨大部分,与肝圆韧带相连,内有闭塞的脐静脉。
门静脉左干的矢状部和囊部位于左叶间裂内,靠内侧是左内叶门静脉起始处,靠外侧是左外叶门静脉起始处,因此,施行左外叶肝切除时,肝切面应稍偏向镰状韧带和左纵沟的外侧,反之,右三叶肝切除时,肝的切面应稍偏向其内侧,以避免损伤矢状部和囊部。
(2)门静脉右干自门静脉主干分出后,走向肝门横沟右侧,沿肝门右切迹进入肝实质分布于整个右半肝。门静脉右干短而粗,一般长1~3cm,但也有少数仅0.5~1cm。从门静脉右干近侧发出分支到尾状叶右部,称右尾状叶门静脉。然后门静脉右干分成右前叶和右后叶门静脉,分别分布于右前叶和右后叶。右后叶门静脉又分成上下二支到右后叶上、下段。尚有10%的标本,从右后叶门静脉干发出一支走向右后叶上段的后上缘区,称右后上段支。还有46%右后叶门静脉分成三支,即上段支、下段支和中间支。此外,有96%的标本都有胆囊旁门静脉支,它发自门静脉右干或右前叶和右后叶门静脉,分布于胆囊窝右侧缘区域。
2.肝动脉
肝动脉的分布与门静脉大体一致,但比后者不规则得多。肝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后,称肝总动脉,沿胰腺上缘向右行走,随即转向前上方,到达十二指肠韧带的上方,先分出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此后本干即称肝固有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门静脉、胆总管共同上行,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内侧、门静脉前方,在其未进入肝门前,即分成左、右肝动脉。在肝门区,肝动脉在很浅层,手术时很易显露。
肝左动脉从肝固有动脉分出后,沿左门静脉横部达角部,进入肝实质,一般先分出左尾状叶动脉,再分出左内叶和左外叶动脉,后者又分成左外叶上、下段支,分布于相应的肝叶和肝段,约占39.4%,其中有少数标本,右肝动脉分出一支至左内叶,左内叶动脉发出一支到左外叶下段;另一类型也比较少见,即肝固有动脉先发出左外叶动脉,然后本干再分出左内叶动脉和肝右动脉;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即肝左动脉先发出一支至左外叶上段,然后本干再分出两支,分别分布于左外叶下段和左内叶;有时肝固有动脉发出一小支至左内叶。
肝右动脉从肝固有动脉发出后,很快分出一支胆囊动脉,然后它走在肝总管后面(约80%),少数走在肝总管前面(约20%),到达肝门右切迹入肝,并分出右尾状叶动脉,然后再分成右前叶和右后叶动脉,后者又分成上、下段支,分别分布于相应的肝叶和肝段,这种类型很多见,约占51.0%;还有部分标本先分出一支至肝左叶。另一类型是肝右动脉分出两支,一支至右前叶,一支至右后叶;少数标本未分三支之前还分出一小支至肝左叶,再一少见类型是肝右动脉先分出一支至右后叶下段,本干再分出两支,分别分布于右前肝和右后肝上段。
肝固有动脉除了分成肝左、右动脉外,有时还分出肝中动脉(出现比例约为27%),该动脉可以起始于肝左或肝右动脉(约各占45%),也有少数起始于腹腔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右动脉(约10%)。除了这种肝动脉分支的不典型外,肝动脉在肝门处的重要变异是迷走肝动脉或异位起始的肝动脉。迷走肝动脉是指起源于腹腔动脉以外的肝动脉,如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或胃左动脉,如果肝脏没有其他动脉供应时此种异位起始的肝动脉便称为替代动脉;如果在常见类型的肝左、右动脉以外,还有另一支异位起始的动脉供给肝脏一部分血液时,这种异位起始的动脉便称副肝动脉。根据国内的资料,迷走肝右动脉为12%~14%,副肝右动脉为4%~9%;迷走肝左动脉为10%~14%,副肝左动脉为18%~25%。说明迷走肝左动脉常较迷走肝右动脉多见。迷走肝右动脉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而迷走肝左动脉则主要来自胃左动脉,但这些迷走肝动脉和副肝动脉异位起始点的变异仍然很多,如起始于胃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腹主动脉、脾动脉、肝右动脉等)。应特别指出的是迷走肝左动脉多行走于肝胃韧带上缘,靠近胃小弯贲门部,经静脉导管窝入肝,分布于左半肝或左半肝的某叶、段。在胃贲门部及食管下端手术时,应注意胃左动脉有无分支到肝,以免损伤迷走肝左动脉。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迷走肝右动脉,都是经过胰头及门静脉之后或胆总管之后,向上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故在胰头手术及门腔静脉吻合术中,必须注意这种变异动脉的存在。
3.肝静脉
肝静脉的分支分布较门静脉简单,变异情况也不如肝动脉复杂。肝静脉包括左、中、右三支主要肝静脉和一些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小静脉,又称肝短静脉。三支主要肝静脉位于肝的后上缘(即第二肝门处),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如切开右冠状韧带前叶,即可以看到此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肝短静脉则靠近肝的脏面,直接注入下腔静脉的左、右前壁。在肝内肝静脉的行径与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相交叉,如合掌时各手指相互交叉一样。肝右静脉走在右叶间裂内,主要收集右后叶全部和右前叶部分静脉回血;肝中静脉走在正中裂内,主要收集左内叶全部和右前叶大部的静脉回血;肝左静脉的主干虽不在左叶间裂内,但其叶间支仍走在左叶间裂内,主要收集左外叶全部静脉回血。
根据我们的资料,肝左、中、右静脉分别进入下腔静脉者占56.3%;肝左与肝右静脉合干进入下腔静脉者占40.6%;同时有四个开口于下腔静脉者占3.1%,其中一个开口是左后上缘静脉。除了这些主要开口外,还有来自尾状叶和右后叶的肝短静脉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其中有1~2支比较大的静脉开口于下腔静脉远端的右前壁(出现比例约为77.8%),称肝右后侧静脉,主要收集右后叶脏面区的回血,其口径为0.4~1.5cm,因此,在右半肝切除时,应妥善处理此静脉,以免损伤引起大出血。
下腔静脉位于肝脏脏面,与肝相连部分的长度为7~9cm,在其很上方紧贴横膈处为三支主要肝静脉的入口处,很下方为右后肝静脉的入口处,在其附近还有1支来自尾状突的小静脉,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前壁。
正常肝血液供应70%~80%来自门静脉,仅20%~30%来自肝动脉,而供应肝脏的氧含量则相反。肝动脉输入血量不多,但其压力高(120mmHg),血中含氧量多,约为85%;而门静脉压力为6~12mmHg,含氧量约30%,故肝脏所需的氧,主要来自肝动脉。一般认为肝动脉供应肝脏需氧量的60%~80%。
1.门静脉
门静脉是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腺颈部的后方汇合而成。它在相当于第2腰椎水平,走向右上方,经十二指肠第一部之后,到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网膜孔前方,胆总管和肝动脉的深面,上升到肝门处,分成左右二干进入肝实质。成年人门静脉长5.5~8.0cm,其内径约1.0cm。
门静脉在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后的主干上还接受若干小静脉,如胃冠状静脉、幽门静脉、副胰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和胆囊静脉。门静脉无静脉瓣,两端均属毛细血管网,在体内构成独立的循环系统,它与体循环之间有四处主要交通支:即胃冠状静脉与食管下端静脉丛吻合,经过奇静脉入上腔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到直肠上静脉和直肠下静脉与肛门静脉吻合,经过阴部内静脉入下腔静脉;脐旁静脉和腹壁上下深静脉相吻合,然后分别进入上、下腔静脉;在后腹壁的腹膜后,肠系膜静脉分支和下腔静脉分支相吻合(Retzius静脉),进入下腔静脉。这些吻合支在正常情况下很细小,血流量很少,临床意义不大,但在门静脉高压时,则吻合支扩大,大量门静脉血流流经此吻合支进入体循环,特别是食管下端静脉扩大,壁变薄,可引起破裂大出血。因此,这些吻合支对门静脉高压有重要临床意义。
门静脉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右前方有胆总管,左前方有肝动脉。门静脉主干抵达肝门横沟处分或左、右二支者占82%,分成三支者占18%,后者是由于缺乏右门静脉干,而右前叶门静脉也是直接从门静脉主干分出。另一种是右前叶门静脉从左门静脉干分出,约占8%。
(1)门静脉左干自门静脉主干分出后,沿肝门横沟走向左侧,至左纵沟处进入肝实质内,一般可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整个左半肝和尾状叶左部的门静脉血管均由这四个部发出。横部长2~4cm,在其后缘发出分支分布于尾状叶左部,称左尾状叶门静脉,有时右前叶门静脉也从横部发出。角部和囊部外侧缘各发出一支分布于左外叶上、下段。矢状部内侧缘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内叶。囊部是矢状部末端的膨大部分,与肝圆韧带相连,内有闭塞的脐静脉。
门静脉左干的矢状部和囊部位于左叶间裂内,靠内侧是左内叶门静脉起始处,靠外侧是左外叶门静脉起始处,因此,施行左外叶肝切除时,肝切面应稍偏向镰状韧带和左纵沟的外侧,反之,右三叶肝切除时,肝的切面应稍偏向其内侧,以避免损伤矢状部和囊部。
(2)门静脉右干自门静脉主干分出后,走向肝门横沟右侧,沿肝门右切迹进入肝实质分布于整个右半肝。门静脉右干短而粗,一般长1~3cm,但也有少数仅0.5~1cm。从门静脉右干近侧发出分支到尾状叶右部,称右尾状叶门静脉。然后门静脉右干分成右前叶和右后叶门静脉,分别分布于右前叶和右后叶。右后叶门静脉又分成上下二支到右后叶上、下段。尚有10%的标本,从右后叶门静脉干发出一支走向右后叶上段的后上缘区,称右后上段支。还有46%右后叶门静脉分成三支,即上段支、下段支和中间支。此外,有96%的标本都有胆囊旁门静脉支,它发自门静脉右干或右前叶和右后叶门静脉,分布于胆囊窝右侧缘区域。
2.肝动脉
肝动脉的分布与门静脉大体一致,但比后者不规则得多。肝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后,称肝总动脉,沿胰腺上缘向右行走,随即转向前上方,到达十二指肠韧带的上方,先分出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此后本干即称肝固有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门静脉、胆总管共同上行,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内侧、门静脉前方,在其未进入肝门前,即分成左、右肝动脉。在肝门区,肝动脉在很浅层,手术时很易显露。
肝左动脉从肝固有动脉分出后,沿左门静脉横部达角部,进入肝实质,一般先分出左尾状叶动脉,再分出左内叶和左外叶动脉,后者又分成左外叶上、下段支,分布于相应的肝叶和肝段,约占39.4%,其中有少数标本,右肝动脉分出一支至左内叶,左内叶动脉发出一支到左外叶下段;另一类型也比较少见,即肝固有动脉先发出左外叶动脉,然后本干再分出左内叶动脉和肝右动脉;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即肝左动脉先发出一支至左外叶上段,然后本干再分出两支,分别分布于左外叶下段和左内叶;有时肝固有动脉发出一小支至左内叶。
肝右动脉从肝固有动脉发出后,很快分出一支胆囊动脉,然后它走在肝总管后面(约80%),少数走在肝总管前面(约20%),到达肝门右切迹入肝,并分出右尾状叶动脉,然后再分成右前叶和右后叶动脉,后者又分成上、下段支,分别分布于相应的肝叶和肝段,这种类型很多见,约占51.0%;还有部分标本先分出一支至肝左叶。另一类型是肝右动脉分出两支,一支至右前叶,一支至右后叶;少数标本未分三支之前还分出一小支至肝左叶,再一少见类型是肝右动脉先分出一支至右后叶下段,本干再分出两支,分别分布于右前肝和右后肝上段。
肝固有动脉除了分成肝左、右动脉外,有时还分出肝中动脉(出现比例约为27%),该动脉可以起始于肝左或肝右动脉(约各占45%),也有少数起始于腹腔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右动脉(约10%)。除了这种肝动脉分支的不典型外,肝动脉在肝门处的重要变异是迷走肝动脉或异位起始的肝动脉。迷走肝动脉是指起源于腹腔动脉以外的肝动脉,如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或胃左动脉,如果肝脏没有其他动脉供应时此种异位起始的肝动脉便称为替代动脉;如果在常见类型的肝左、右动脉以外,还有另一支异位起始的动脉供给肝脏一部分血液时,这种异位起始的动脉便称副肝动脉。根据国内的资料,迷走肝右动脉为12%~14%,副肝右动脉为4%~9%;迷走肝左动脉为10%~14%,副肝左动脉为18%~25%。说明迷走肝左动脉常较迷走肝右动脉多见。迷走肝右动脉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而迷走肝左动脉则主要来自胃左动脉,但这些迷走肝动脉和副肝动脉异位起始点的变异仍然很多,如起始于胃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腹主动脉、脾动脉、肝右动脉等)。应特别指出的是迷走肝左动脉多行走于肝胃韧带上缘,靠近胃小弯贲门部,经静脉导管窝入肝,分布于左半肝或左半肝的某叶、段。在胃贲门部及食管下端手术时,应注意胃左动脉有无分支到肝,以免损伤迷走肝左动脉。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迷走肝右动脉,都是经过胰头及门静脉之后或胆总管之后,向上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故在胰头手术及门腔静脉吻合术中,必须注意这种变异动脉的存在。
3.肝静脉
肝静脉的分支分布较门静脉简单,变异情况也不如肝动脉复杂。肝静脉包括左、中、右三支主要肝静脉和一些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小静脉,又称肝短静脉。三支主要肝静脉位于肝的后上缘(即第二肝门处),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如切开右冠状韧带前叶,即可以看到此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肝短静脉则靠近肝的脏面,直接注入下腔静脉的左、右前壁。在肝内肝静脉的行径与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相交叉,如合掌时各手指相互交叉一样。肝右静脉走在右叶间裂内,主要收集右后叶全部和右前叶部分静脉回血;肝中静脉走在正中裂内,主要收集左内叶全部和右前叶大部的静脉回血;肝左静脉的主干虽不在左叶间裂内,但其叶间支仍走在左叶间裂内,主要收集左外叶全部静脉回血。
根据我们的资料,肝左、中、右静脉分别进入下腔静脉者占56.3%;肝左与肝右静脉合干进入下腔静脉者占40.6%;同时有四个开口于下腔静脉者占3.1%,其中一个开口是左后上缘静脉。除了这些主要开口外,还有来自尾状叶和右后叶的肝短静脉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其中有1~2支比较大的静脉开口于下腔静脉远端的右前壁(出现比例约为77.8%),称肝右后侧静脉,主要收集右后叶脏面区的回血,其口径为0.4~1.5cm,因此,在右半肝切除时,应妥善处理此静脉,以免损伤引起大出血。
下腔静脉位于肝脏脏面,与肝相连部分的长度为7~9cm,在其很上方紧贴横膈处为三支主要肝静脉的入口处,很下方为右后肝静脉的入口处,在其附近还有1支来自尾状突的小静脉,开口于下腔静脉的前壁。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肝门区的解剖 下一篇:肝癌肝去动脉血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