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家对肝癌瘀毒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是指毒邪影响血分而产生瘀毒,或瘀血留滞,日久化毒。兹归纳为如下4种观点。
1. 陆拯的观点 瘀毒是由多种病邪致病后产生的病理性毒物。瘀毒证是这种病理性毒物所致的证候。其病机:①可由毒邪直接入血,血毒相搏,产生瘀毒。此类瘀毒多发病急骤,证势较凶。②亦可由非毒邪性其他病邪影响血分,形成瘀血,久而化为瘀毒;或影响气分,气滞郁结,久而转化为瘀毒。此类瘀毒多为内伏、晚发凶证。
2. 周腊梅的观点 瘀毒是毒邪侵犯血分,血行瘀滞,或瘀血留滞,日久化毒,以致毒瘀互结,血脉凝痹,血溢脉外。临床表现为出血、发热、疼痛、烦躁、痈疽、疔疖、癥瘕积聚等,严重的可出现瘀毒发黄、瘀毒流注、瘀毒发斑、瘀毒头痛等并发症。
3.张振千的观点 瘀可生毒,毒可致瘀,形成瘀毒互结之证。瘀毒既成,百病丛生,迁延难愈,变生他病,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病理因素。
4.范言磊的观点 瘀毒是由元气衰败形成的。六淫之邪、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及正气亏虚致元气衰败,元气衰败不能行血运津形成顽痰、死血,二者搏结,积久不去,化火成毒,而形成瘀毒。临床主要表现为人体内、外赘生肿块,坚硬如石、固定不移,生长迅速或有转移,与现代医学的癌症类似,应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加以研究。
“瘀”和“毒”均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并指导临床。古代文献有关“瘀”、“毒”的论述较多,但对于“瘀毒互结”致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特点、临床治疗等相关论述则很少,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瘀”的基本字义是血液凝滞,同“淤”,如我们常说的“瘀血”、“活血化瘀”。《说文解字》:“瘀,积血也,从病,於声。”《楚辞?九辩》:“形销铄而瘀伤”。在历代医学典籍中,“瘀”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①污秽的,非生理的有毒之血。《证治准绳》:“百病由污血者多”,《皇汉医学》:“瘀即污秽之谓”。可见,“瘀”在我国古代中医病理学概念中已含有“瘀毒”的含义。②指病理产物。《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③久病必瘀。《医林改错》:久病入络即瘀血。④郁积、停滞之意。《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毒”的本意是毒草滋生。《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历代以来,人们将“毒”字广泛引申运用,如毒物、罪恶、祸害、危害、狠毒、厉害、苦痛、杀害、憎恶、憎恨等等,均有“毒”的含义。凡恶性的、暴烈的、极盛的、厉害的、凶狠的均可用“毒”来形容,例如人们将恶性肿瘤称为“毒瘤”。“毒”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极为广泛,概言之有以下几方面:①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偏性。《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②指病症,多见于外科,如丹毒、委中毒等。③指病因,包括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大凡内外致病因素,当其致病性很强,对机体危害严重时,便可称之为毒邪,又称毒气,在古代医药书籍中常称为时气、非时之气、异气、戾气、疫气、疠气、杂气等。《温疫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历代医家对肝癌瘀毒的研究 下一篇:肝癌病人能不能吃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