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像甲肝乙肝等肝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因此有些人会问肝癌晚期患者会不会传染?就目前来看,肝癌晚期是不会传染的。可是肝癌晚期如果是由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的,那么,肝癌晚期的患者就会有传染性的。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的辨别是肝癌,还是有肝炎转变而来的。这对是否传染等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是什么癌症到了晚期的时候,就都会转移到其他器官并且造成该器官的功能的衰竭而逐渐的导致死亡了。淡然肝癌也不例外的,可是肝癌晚期发生其他邻近器官的转移之前,便已经出现生命危险,主要是由于85%以上的肝癌是原发于以肝硬化为基础的肝脏上。肝癌晚期不仅因为其本身已侵入正常的肝细胞,使得原有肝硬化的肝功能出现衰竭的现象,比如黄疸、腹水以及肝性脑病变的出现,还会出现某些致死的并发症,如果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且会引发肝衰竭死亡的。
在肝癌的发病因素中,有人提出一种“病毒学说”,即认为某些致病毒的核酸是有致癌作用的,且病毒及其核酸在动物之间是有传染性的,由此认为癌症也可能具有传染性。但截止目前,虽然在动物和人的肝癌组织中,发现了肝炎病毒颗粒,但不能肯定这就是肝癌发生的因素。退一步说,即使肝癌是有病毒引起的,病毒也仅仅是外因,如果不通过人体的内因,也不能使人得肝癌。 在肿瘤疗养院,其中住有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也包括肝癌患者,他们长时间住在一起,并没有发现互相传染的病例。肿瘤医院的医生、护士,长期与癌症病人接触,他们的癌症发病的可能并不高于一般人。另外,肿瘤外科的医生,在给肝癌患者做手术时被缝针刺破手指的事也时有发生,但从未见有因此患癌的报道。
由此可见,肝癌是不会传染的,因此,接触过肝癌患者的人不必过于紧张。但是如果肝癌患者由于乙肝引起的,那么就需要多加注意。由于乙肝可以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因此,肝癌患者伴发的乙肝是可以传染的。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可以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的传染。所以加强各类肝炎的防治,无疑会对肝癌的发生其到有效的揭制作用。
肝癌本身没有直接的传染性。
经研究显示,肝癌的发生于以下病毒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有1/3曾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CC高发区人群HBsAg阳性比例较低发区为高,而HCC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阳性比例高达9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HCC发生的可能与HBV携带状态的流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地理上的密切关系。
丙型肝炎病毒(HCV)
自1989年开始,HCV与HCC之间的关系开始得到重视。随着非HBV相关HCC病例的增多,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的致癌作用已被证实。据信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中90%以上为HCV感染。已有许多报道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项主要危险因素。在日本和意大利HBV感染者相对较少,而其他环境因素如黄曲霉毒素更不存在,而与HBV相关的HCC发生的可能下降,但总的HCC发生的可能变化不大甚至上升,说明其他因素的作用增加,其中包括HCV。Ksbayashi探讨日本HCC病因学中发现77%甚至高达80%的HCC患者血清中可查到HCV,同时还发现HCC组织内有HCV系列。对401例肝硬化病人随访平均4.4年,在HCV阳性组,HCC累积危险比例明显高于HBV组,由HCV感染所致肝硬化有15%发展为HCC。Ikeda等在一项为期15年的观察中发现,慢性HCV性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性要大于HBV性肝硬化约3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AFT产生于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uus),为一群毒素,根据显示不同的荧光可分为黄曲霉素B(AFB)和黄曲霉素G(AFG),前者又分为AFBl和AFB2,后者分为AFG1和AFG2。其中以AFB1的肝毒性很强,与HCC的关系也很密切,它在狨猴、大鼠、小白鼠及鸭均可致HCC,但在人类还没有直接致癌的证据。非洲、东南亚地区均存在AFT污染越重,HCC发病越高的关系。我国启东、扶绥和崇明岛是我国三大HCC高发区,霉变的玉米、花生、麦类、棉籽、大米中的AFT含量高,是这些高发区的一种致癌因素。
虽然肝癌不会传染,但以上病毒具有相应的传染性。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排出体外,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注射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等方式。随着献血员的筛选、血制品的净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和针灸针的推广使用,经注射的传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而非注射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手术和血液的接触等传播途径将为很主要的传播途径。由于乙肝病毒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因而性接触也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
所以,如果患者是病毒性肝炎转化为乙肝的,再其病毒性肝炎阶段是可能传染的。肝癌同时伴有活动性肝炎那就具有传染性了,有传染的原因是肝炎,而不是肝癌。
由此可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肝癌晚期是不会传染的。可是,如果肝癌由肝炎转型而来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会有传染性的。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开来,确定传染不传染首先应该搞清楚是不是由肝炎病变而来。如果只是单纯的肝癌,那么可以请您不必担心。并且肝癌患者在心里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多给肝癌患者一些关爱能够有效的缓解肝癌患者的心里压力很简单的途径。
肝癌晚期转移
肝癌的转移可通过血道、淋巴道和直接播散、局部扩散等方式转移到其他器官或组织。
①血道转移:肝癌侵入门静脉导致肝内血道转移十分常见,在血窦丰富,纤维组织稀少,无肝硬化的肝组织中更为明显,故常形成多个“卫星结节”。肝癌经血道肝外转移的主要脏器为肺脏,肝癌发生肺转移约占肝外转移的90%,多因血管中小癌栓进入血液循环后滞留肺脏形成转移癌灶。肺内癌转移结节直径<1cm,弥散分布于肺叶,常呈球状,切面呈灰白色,中央可有出血、坏死。肝癌骨转移亦较常见,各地报道的资料不一致,在3%~16.2%,常见部位为脊椎骨、肋骨和胸骨,其次为骨盆、头骨和股骨上端。骨转移癌可导致病理性骨折。少数肝癌可以转移到肾上腺、肾和脑。
②淋巴道转移:大约30%肝癌细胞和70%胆管癌细胞是经淋巴道转移,多数首先转移至肝门淋巴结,少数也可以转移到胰周、腹主动脉旁、腹膜后、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
③播散转移:一般出现在肝癌晚期,特别是生长在接近肝脏表面部位的肝癌,往往先破坏肝包膜,继之发生种植性转移,常见的是腹膜转移。
④局部扩散:肝癌细胞可以直接侵袭和浸润周围肝包膜,近肝被膜的癌结节亦可浸润邻近器官和组织,如横膈、胃、结肠、右侧胸腔等。
(2)影响肝癌转移的因素甚多,主要有:
①病人年龄:30岁以下转移多见,且发生早而广泛。
②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侵袭性:一般分化程度低者容易发生转移。
③是否合并肝硬化:合并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转移,转移的可能达84%,而不合并肝硬化者转移的可能为60%。
近年从分子水平分析发现,呈侵袭性生长的肝癌中67%MMP-2mRNA表达明显增高,MMP-2亦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包膜完整的肝癌细胞仅有20%MMP-2mRNA表达,30%MMP-2表达阳性;已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的肝癌MMP-2阳性比例(83.3%)明显高于未转移肝癌(37.5%)(P<0.01)。伴肝内转移的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DV)、PCNA明显高于不伴肝内转移者。此外肝癌细胞nm23、MDV、MMP-2、PC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转移有关,可作为病程进展,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