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第二位。虽然我国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提高,但是除了肝移植,依然无法完全治疗。肝硬化与肝癌关系密切,肝癌往往由肝硬化发展而来。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表明,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就临床所见,大多数肝癌患者有肝炎和肝硬化病史。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肝癌者占15%-25%,一般为20%左右,大多数肝癌是在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
肝脏的炎症、坏死与纤维化,有的坏死程度较重如碎屑坏死、桥接坏死等,随之肝纤维化由汇管区伸入肝小叶,逐渐形成假小叶,产生再生结节,经多步骤演变为肝癌。其主要演变步骤为:大再生结节--腺瘤性增生--非典型腺瘤性增生--腺瘤性增生带有少量恶化肝细胞--分化良好(I级)的早期肝癌。
大多数肝癌的发生规律可归纳如下:HBV,HCV,酒精,其他--慢性肝炎(炎症、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结节形成、异型性变、腺瘤性增生)--肝癌。
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
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肝癌病人80%以上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大多数肝硬化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长期肝炎病毒的感染致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不能消除病毒,引起反复的肝细胞坏死、增生,演化成肝硬化。在肝细胞增生的过程中,可出现局灶性腺瘤样增生,易受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从而演变为肝癌。当然,并非肝硬化患者都会发生肝癌,只有当机体的免疫力低下,而不足以消除恶变的肝细胞时,才会发生肝癌。
全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研究发现,肝细胞癌中肝硬化的合并比例为84.6%( 423/500),以大结节型肝硬化很多,其次为混合型,小结节型很少。肝细胞癌伴大结节型肝硬化者占73.6%,而大结节型肝硬化中肝细胞癌的发现的可能也高达73.4%,说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肝硬化,特别是大结节型肝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发现,伴有肝细胞癌的肝硬化HBsAg阳性比例为83.7% ( 354/423),但不同类型肝硬化HBsAg阳性比例无明显差异,提示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说明同一病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肝硬化,值得注意的是:①肝细胞癌周围肝组织中,肝硬化表现者HBsAg阳性比例(83.7%)显著高于非肝硬化肝组织 ( 61010);②HBsAg阳性的肝硬化中肝细胞癌发现的可能(61%)显著高于HBsAg阴性的肝硬化;③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中肝硬化的并发的可能(88.3%)高于HBsAg阴性的肝细胞癌(69.70/0)。以上情况表明HBsAg阳性的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尽管肝癌与肝硬化有密切的关系,但仍有15.4%( 77/500)的肝细胞癌不合并肝硬化,说明肝硬化虽然是多数肝细胞瘸发生的病理背景,但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前驱病变。赖日权等在比较伴有和不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癌的一组研究中发现,伴肝硬化的肝细胞癌患者年龄偏大,肝重量较轻,结节较多,分化较好(Ⅱ级占 62。5%),慢性肝损害明显(慢性活动性肝炎占89.5%),癌周不典型增生中肝细胞较多,HBsAg阳性比例也较高。丛文铭等发现,小肝癌的肝硬化合并比例为85 010。日本学者Nakashima等发现边界不清楚的小肝癌的肝硬化合并比例为92.6%,而边界清楚的小肝癌合并比例则为64.4%。
发霉的食物能否引起肝癌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多发于温暖、潮湿、容易滋生黄曲霉菌的地区,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区。动物实验证明,被黄曲霉素污染产生的霉玉米和霉花生能引起肝癌,这是由于黄曲霉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用ELISA方法检测AFB1和AFM1提示,AFB1、AFM1与肝癌死亡人数相关。而AFB1的主要来源是玉米和花生油。食谱调查显示,肝癌死亡人数与进食玉米、花生及花生油相关,而与大米、水果、蔬菜、蛋白质及纤维素无关。由于黄曲霉毒素(AFT)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1990年国际癌症中心将AFT正式定为致癌剂。值得重视的是黄曲霉毒素不是肝癌致癌因素,不少资料显示,黄曲霉毒素与HBV有协同作用。如国内用树鼩作实验,HHBV阴性、AFB1阴性对照组未发现肝癌(0%);HHBV阴性、AFB1阴性组1/9肝癌;HHBV阴性、AFB1阳性组12 5%有肝癌;而HHBV阳性、AFB1阳性组则52 9%发现肝癌。除黄曲霉毒素外,黄米霉、杂色曲霉、乌青霉等的毒素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肝硬化与肝癌的区别
1、肝硬化与肝癌的病因区别: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反复损害肝脏而引起的;而肝癌的发生主要与慢性肝病(主要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以及长期嗜酒、肝吸虫等多方因素有关。
2、肝硬化与肝癌的症状区别:肝硬化代偿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失代偿期则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消化不良以及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症等,同时还可伴有多系统症状,如内分泌紊乱、贫血等等;而肝癌早期一般也没有的临床症状,但到了中晚期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进行性加重的肝区疼痛以及进行性消瘦、乏力和不明原因的低烧、腹痛、腹泻等症状。
3、肝硬化与肝癌的体征区别:肝硬化、肝癌晚期都可触及到肿大、质地坚硬的肝脏,但肝癌时肝区多有明显的压痛,而肝硬化时肝区则通常没有明显的压痛症状。
4、肝硬化与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区别:肝硬化、肝癌时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都可看到肝脏明显增大以及肝表面凹凸不平、肝边缘角变钝或变不规则等,但肝癌时影像学检查结果还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
5、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区别:肝硬化时血清AFP测定值一般不会高出正常水平,而肝癌时血清AFP测定值可明显高出正常水平。
此外,肝硬化与肝癌的区别还有:肝硬化的并发症主要有上消化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癌变等;而肝癌时除可出现上述并发症外,还可出现癌结节破裂、肝功能衰竭以及血性胸、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专家提醒: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合并肝癌的可能性:
1、进行性肝大。
2、血性腹水。
3、肝区疼痛。
4、甲胎蛋白持续性或进行性增高。
5、超声或CT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肝硬化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病毒学标志物及甲胎蛋白,并行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获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挽救和延长患者的生命。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