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在我国发病的可能较高,其症状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该病典型症状发生的可能国内外报道基本相同,其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很为常见,其次是上腹部包块。纳差、乏力、消瘦、原因不明发热、腹泻、腹痛。右肩酸痛等。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肝硬化的一些并发症,如黑便、呕血。黄疸等。肝癌晚期临终前症状没有特殊的表现,绝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发生的可能超过50%。肝区疼痛一般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迅速增大,压迫肝包膜,产生牵拉痛,也可因肿瘤的坏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
食欲下降、饭后上腹饱胀。暧气、消化不良、恶心等是肝癌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很为常见。相当一部分的肝癌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多数发热为中低度发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在39℃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战。肝癌的发热多为癌性热,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后释放致热原进人血液循环所致。肝癌患者常较其他肿瘤患者更感乏力,此与慢性肝炎患者相似。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能量不足,或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谢障碍、某些毒素不能及时灭活,或由于肝癌组织坏死释放有毒物质。肝癌患者常有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它在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尤为多见。肝癌晚期患者的治疗建议采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控制肝癌晚期的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命。
一、肝癌晚期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癌临死前会出现一些并发病,消化道大出血、癌瘤破裂、肝性昏迷等严重状况:
(1)严重缺乏食欲:可能癌瘤本身造成的疼痛不适、便秘和情绪紧张抑郁以及肠胃道念珠菌病等有关,对食物缺乏兴趣,并且常因胃、食道下段或肝的肿瘤刺激横膈膜造成时候呃逆现象,在精神和营养的摄取上的匮乏,更加重了癌肿病人的病情。
(2)严重恶心呕吐:是晚期癌症病人常见的症状,可能是治疗造成的的付作用,也可能是癌症侵犯消化或神经系统而造成的,其症状往往比癌症疼痛更令人苦恼。
(3)肝区疼痛:肝癌晚期的正常组织会受到肿瘤的破坏和浸润,引起对邻近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回流受阻,骨与骨膜受到浸润均可造成疼痛。因而,疼痛是晚期肝癌病人常见的并发病状。
(4)恶性腔内积液:恶性腔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病,肝癌晚期发生恶性腔内积液的部位有胸腹腔、腹膜腔、心包腔等,若处理不当可致迅速恶化导致死亡。
(5)呼吸困难:是晚期癌症病人比较难以处理的症状,严重的呼吸困难易造成恐惧,而恐惧本身又加重呼吸困难,若没有及时处理易造成休克死亡。
(6)肝性昏迷:常为肝癌终未期的表现,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大量利尿剂、电解质紊乱等常可诱发肝性昏迷,因而在肝癌晚期应特别注意。
二、肝癌晚期伴癌综合征
伴癌综合征是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各种影响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症、高血钙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胆固醇血症等。伴癌综合征仅见于少部分肝癌患者,这些症状有时先于肝癌局部症状出现,甚至成为首发症状,如能及早认识,可提供诊断线索,使肝癌获得早期治疗的机会。同时,对某些症状的及时处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1)红细胞增多症:肝癌伴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的可能约2%~10%,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往往正常,骨髓象显示红系增生活跃,体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往往增高。有实验表明:在肝癌细胞浆内存在EPO,而癌旁肝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中则无;免疫电镜发现肝癌细胞内质网腔内可见EPO反应产物,提示可能是由肝癌细胞生成的。有人认为:肝硬化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是肝细胞趋于恶性转化或已经发生肝癌的一项可靠指标。
(2)低血糖症:10~30%患者可出现,系因肝细胞能异位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或肿瘤抑制胰岛素酶或分泌一种胰岛β细胞刺激因子或糖原储存过多;亦可因肝癌组织过多消耗葡萄糖所致。此症严重者可致昏迷、休克导致死亡,正确判断和及时对症处理可挽救病人避免死亡。低血糖症是肝癌常见的伴癌综合征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的可能达300%,往往在巨块型肝癌患者中多见。发生机制为:
①肝癌常伴有肝硬化,肝功能低下,调节糖代谢能力下降,可以出现低血糖症。
②肝功能减退使胰岛素灭活减缓。
③肝癌及癌旁肝细胞可以自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促进血糖的降低。
(3)高血钙症:高血钙症的发生是由于肝癌组织分泌异位甲状旁腺激素所致。临床特征为高血钙、低血磷表现,此特点可与肿瘤骨转移加以鉴别。肝癌伴高血钙症需注意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鉴别。当出现高血钙危象如嗜睡、精神异常、昏迷时,易被误诊为肝癌脑转移或肝性脑病,应予高度重视。
(4)高胆固醇血症:国外报道肝癌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的可能高达38%,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分析,具有以下特点:①块状型肝癌多见;②患者血清AFP与胆固醇的改变相平行。经手术切除后血清中AFP和胆固醇水平呈一致性下降,复发时可再次重新一致性升高。因此,血清胆固醇水平可作为肝癌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手术切除或肝动脉栓塞后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5)血小板增多症:恶性肿瘤可以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加,肝癌伴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生成素的增加有关。经手术、肝动脉栓塞等有效治疗后,血小板数目可降低。肝癌合并血小板增多症的特点有:
①外周血小板数目增多,多数波动在400×109/L~1000×109/L之间。
②少见血栓形成及出血。
③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6)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癌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仅见个案报道,可能与肝癌异常蛋白合成有关。经手术切除癌肿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降至正常,而未能切除癌肿的患者其水平则高居不下,因此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肝癌术后治疗结果判断的标志之一。研究发现,28P阴性的肝癌患者可以出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因此,对原因不明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即使AFP阴性,亦应加强检查和随访,以排除HCC存在的可能。
肝癌伴癌综合征尚有降钙素增高、类癌综合征、肥大性关节炎及性征变化等表现,但较罕见。
(7)其他全身症状:其他罕见的尚有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类癌综合征、性早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皮肤卟啉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可能与肝癌组织的异常蛋白合成、异位内分泌及卟啉代谢紊乱有关。
三、肝癌的早期发现及预防
1、预防肝硬变、肝癌须戒酒
亚临床期肝癌完全无症状,也缺乏肿瘤特异性的体征,有些病例可能出现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常常在慢性肝病的随访或普查中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或影像学检查发现。中晚期肝癌除有原来慢性肝病的症状和体征外,可出现肝区疼痛、消瘦、黄疸、发热,查体可发现结节状肝肿大,有压痛、叩痛,伴恶液质等。
肝癌病人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但肝外转移复发的发病的可能也呈增高趋势对肝癌患者的尸体检查表明,肝外转移发生的可能达。完全医治性切除术后肝癌肝外复发的发生的可能约为,可能与随访时间的差异及样本选择有关。术后平均肝外复发时间为个月,其中伴有肝内复发。
肺是肝外转移常见的脏器,约占所有肝外转移的;其后依次是腹腔淋巴结、骨,肾上腺。双侧肺转移机比例相同,但下叶较上叶常见;其中的肺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在腹腔淋巴结转移中,腹腔周围淋巴结占,肝门淋巴结。
有些人喝酒时还爱喝点汽水饮料,认为可以解酒清热,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酒与汽水同饮一方面可以加快酒精的全身挥发,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因此,肝炎患者,包括澳抗阳性者都应禁止饮酒及酒水同饮。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的可能的关键。肿瘤越小,术后5年生存的可能越高。单个癌结节直径≤2厘米的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的可能为63%,10年生存的可能为49%。
2、治疗肝炎防癌变
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的可能和比例均明显下降。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积极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26万人,其中我国占45%。近年来,我国肝癌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使肝癌由过去的"不治之症"转变为"部分可治",术后5年生存的可能也由6%提高到20.6%。手术切除仍是肝癌各种诊疗理念中治疗结果很好的。
3、肝癌重在早发现早治疗
有乙肝病史或有癌症家族史,有5-8年以上的酗酒史并患有慢性肝病者以及已经确诊的肝硬变患者,均属肝癌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定期随访观察,至少每半年应去专科医院全面检查一次肝病的生化和影像学指标,包括作B超、查甲胎蛋白(AFP)。如发现AFP升高但<200微克/升时,应经常进行复查和动态观察,直至排除肝癌或明确诊断。B超可以弥补AFP检查的误差,有条件的患者很好同时检查这两项,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应作CT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如果患者AFP持续升高,B超和CT检查也不能帮助诊断,可作肝动脉造影检查帮助诊断。肝动脉造影属创伤性检查,对于肝癌是很灵敏、很准确的诊断方法。尤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能显示<1厘米的小肝癌,对早期小肝癌和肝癌子灶的发现有重要价值。
肝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黄曲霉素、饮水污染、某些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嗜酒等因素有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学调查显示,肝癌患者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人群,说明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之间关系密切。肝癌常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据调查,70%-85%的肝癌有肝硬化的背景。
肝炎患者在自我疗养中,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正确对待客观现实。临床上大多数乙肝患者经过合理治疗是可以治疗的;即使是慢性中、重型肝炎,只要积极治疗、合理调理,大多数也是可以好转或控制的;仅有个别肝功能反复波动,黄疸时隐时现或进行性增高,同时伴相关指标异常的患者,才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变和肝癌。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