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肺癌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骨,特别是对于小细胞肺癌和分化差的非小细胞肺癌, 发生的可能在30%左右,多发生脊椎骨、肋骨和骨盆骨,四肢较为少见。早期肺癌骨转移的症状不明显,疼痛是晚期肺癌骨转移的症状中很突出的。从产生骨转移到出现临床疼痛,往往需要1年以上时间。肺癌骨转移的症状的特点是位置固定、疼痛逐渐加重,夜间较明显; 胸椎转移会产生束带样疼痛; 腰椎转移常发生沿下肢外侧向足外侧的放射性疼痛,随咳嗽、排便等活动加重。类似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的坐骨神经痛,应警惕。
由于肺癌骨转移多以溶骨为主,所以有时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 临床很常用的检查为同位素骨扫描, 可以迅速显示全身骨转移情况,敏感性高,但其特异性较低;MRI和CT能显示骨转移局部情况, 故特异性及局部定位较骨扫描为佳,特别是局部MRI较CT更有优越性。X线片敏感性较低, 溶骨性病灶大于1厘米时才能显示。但由于其对扁骨仍有其优势,且价格低廉, 故对这些部位的X线片仍为常用的检查手段。
肺癌骨转移的症状,骨是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的可能与部位和原发癌的病理类型有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可能很高,其次为小细胞肺癌和鳞癌。骨转移的病灶以多发为主。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腺癌以胸部及骨盆转移为主。 肺癌骨转移以腺癌为主,又常侵犯肋骨及胸椎。其原因可能与腺癌多发生于肺的周边,易造成直接侵犯而累及肋骨及胸椎。另外,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也易在含红骨髓的躯干骨生长和繁殖,而较少在含黄骨髓的四肢长骨生长。
肺癌骨转移的症状,肺癌骨转移多为溶骨性破坏,小细胞未分化癌及少数腺癌可表现为成骨性破坏。病人中,86%为溶骨性破坏,6.9%为成骨性破坏,6.9%为混合性破坏。原发性肺癌并发高钙血症的发生的可能为26%。癌患者的高钙血症主要并非由于骨转移所致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大引起骨骼中钙进入细胞外液所致,可能是由肿瘤所分泌的PTHrP等所致,与骨转移无关。因而在伴有骨转移的肺癌患者中,高钙血症的发生的可能并不高。
肺癌骨转移的症状,肺癌骨转移症状: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有病变的骨骼。骨转移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数量有关,如肺癌肋骨转移引起的胸痛,多表现为胸壁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点的疼痛。脊髓转移引起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引起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骨转移并非威胁肺癌病员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如肿瘤转移到机体承重骨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则可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肺癌出现骨转移患者应及时治疗。
肺癌骨转移的症状与诊断
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很多发部位之一。骨转移也是肺癌及其他实体肿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比例比较低,骨痛、病理性骨折、局部压迫和高钙血症也使治疗变得复杂。
2.3%肺癌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约30%~40%的进展期患者会发生骨转移。许多复杂并发症也与骨转移有关,包括严重骨痛、病理性骨折、继发于椎骨转移的硬膜外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和行为能力降低等。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50%肺癌骨转移患者发生了骨骼相关事件,虽然骨转移与否对患者的生存期没有影响,但是骨骼相关事件却可明显缩短生存期。
肺癌骨转移的表现
骨转移的发生由血行播散,高发部位包括骨盆、肋骨、椎骨和近端长骨。疼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骨膜炎症和增厚是造成疼痛的根源,因此应很大程度地控制骨痛。
通常骨痛发生之前骨转移已经存在。有研究通过全身骨扫描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8.3%发生骨转移,但仅27.2%发生骨痛,大多数患者无疼痛症状。小细胞肺癌患者中,40%诊断时骨显像阳性,而骨转移经常在无症状时即被诊断出来。原发性肺癌骨转移通常是溶骨性的。肿瘤细胞干扰了依赖破骨细胞的重吸收和依赖成骨细胞形成骨之间的平衡,骨骼强度受到破坏时会发生病理性骨折,椎体的塌陷和膨胀可引起脊髓压迫。无骨质破坏的副瘤综合征和溶骨性骨转移均有可能造成高钙血症,导致疾病恶化。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
骨转移的检查方法有多种,X线片即可有效诊断出骨质破坏的程度,很常用的骨显像技术是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于承重骨存在多发骨转移的患者,重要的是评价骨折风险及椎骨破坏程度,严重的可导致脊髓压迫甚至截瘫。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均可用于放疗计划以及对骨骼异常进一步鉴别诊断。近推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检查用于初发肺癌患者的纵隔分期,还可应用全身PET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分期。另一项研究评价了PET和常规骨扫描对骨转移的诊断意义。结果显示,PET和骨扫描的准确性分别为96%和66%。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