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中,骨转移的发生较为多见,可达40%。肺癌是一种容易早期发生转移的肿瘤,应该说,随着肺癌的发生,这种转移就可能开始了。因为早期肺癌一般不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症状,所以大部分肺癌本身被发现得较晚,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肺癌患者因为骨痛、病理骨折、截瘫等原因就诊而很初被发现的是骨转移瘤。也就是说,先发现骨的转移病灶,继而通过各种检查才发现其病因是肺癌。另一部分患者的骨转移发现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因此,骨转移的监控对于肺癌患者将是终身的。
扫描发现的异常只是说明骨质不正常,患有疾病,并不一定就能肯定是已经发生了骨转移瘤。因为骨的很多其他疾病,包括老年性的骨质疏松、骨感染、骨性关节炎、骨的良性肿瘤以及直接发生在骨而非转移来的恶性肿瘤,甚至于普通外伤造成的骨折,都可以引起骨的代谢活跃从而使骨扫描显示异常。因此,那种一发现癌症患者的骨扫描异常就马上断定发生了骨转移的做法是片面的,容易发生误诊。这种误诊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因为被诊断为骨转移后从患者心理上和治疗方案的改变上耽误了肺癌本身的治疗,使有手术机会的患者丧失了外科治疗(治疗不足),同时也可能耽误骨质所患的其他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因误诊引出的针对骨转移瘤的全身化疗、放疗也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身体、精神及经济上的损失(治疗过度)。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骨扫描异常只是提示有骨转移发生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的。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影像学科的X光片、CT扫描、核磁共振扫描(MRI),必要时还要通过病变区域的活检取样来取得病理诊断结果。在这里应强调一点,X光片、CT扫描、核磁共振是三种各有侧重意义的检查方法X光片主要用来观察骨病变的全貌,病程的进展和手术后的复查;CT扫描可着重观察骨被肿瘤破坏的细部结构;而核磁共振的强项是了解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和血管神经的情况和脊髓受压的情况。那种认为做了核磁共振就可以取代前两者的认识是片面的。另外,一些化验检查,比如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对转移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作为一个肺癌患者,了解有骨转移的可能和骨转移出现时的一些症状,以随时提高警惕是非常必要的。简单的说,出现骨转移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一种随时间的延长持续性加重的疼痛,随后可能在疼痛部位发现肿胀和隆起的包块。还要注意躯干和四肢的运动和皮肤感觉发生的异常变化,肌肉无力、感觉减退、串痛、麻木,都是脊髓神经受肿瘤压迫的早期表现。先前轻度疼痛或不适的部位,在受到不太大的外力磕碰时,突然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伴随有患部的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要考虑到有肿瘤转移造成骨折的可能。
相对于其他转移来说,肺癌骨转移病人身体感觉很痛苦,但是危险性小于脑转移和肺内转移,肺癌骨转移的治疗的方案也不少。
⑴外放疗是比较传统的治疗手段,止痛效果比较好,可有效防止锥骨转移比较严重的病人出现截瘫,但是对于破损骨质没有修复作用;
⑵双膦酸盐。双膦酸盐通过延缓骨破坏,减少或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一种重要的支持治疗手段。很多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以后生存期比较短,目前在所有双膦酸盐中,只有唑来膦酸有肺癌骨转移的适应证,其他产品没有关于肺癌的适应证,这是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应用比较广的原因。第三代唑来膦酸相较于第二代博宁、艾本等药效差别不是很大,在用药时间上缩短很多,第一次使用第二代双膦酸盐的剂量一般稍大,滴注时间大约在4~6小时,第三代的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之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多喝水。使用双膦酸盐会出现一些一过性的副作用,一般持续24~48小时,进口药的副作用小于国产药。双膦酸盐也有止痛效果,但它的优势是可修复骨细胞;
⑶肺癌骨转移的同位素比较常用的是锶89(sr89),钐153和云克,一般4~6个月滴注一次。
⑷此外虽然没有资料显示靶向药物对于骨转移的治疗结果,但是根据很多病人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病友的反馈,对于易瑞沙敏感的病例,对于肺癌骨转移的治治疗结果果也是不错的。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癌症预防和治疗的4个重点:①根据病因进行预防;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③集中各种优势手段进行治疗;④姑息治疗。骨转移和骨相关事件的处理是继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之后又一项姑息治疗的内容。希望能够把卫生工作的重点往前移,要有预防的概念。希望全民注意医疗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因此,2010年中国版《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新增加推荐每半年使用一次唑来膦酸,以预防肿瘤病人因化疗等引起的骨丢失、骨质疏松,进而防止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因骨痛进行的放疗或骨手术等骨相关事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如何预防肺癌转移? 下一篇:肺癌常见的转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