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胆管包括肝门部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区域内的原发性癌肿,约占尸检查的0.012%~0.85%。国内一组1112例胆道手术中,胆管癌28例(占2.5%).发病年龄与胆囊癌相似,平均年龄稍低.在性别方面,男性稍多,男女之比约为3:2.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Klastin瘤,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汇合而成,向下与胰管相会合。全长约 7~ 9cm,直径 0 .6~ 0 .8cm分为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胰腺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
胆总管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无特殊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可伴有上腹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同时可出现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相应症状如皮肤瘙痒、尿黄、大便呈白色或颜色变浅,晚期出现消瘦、衰竭等恶液质变现。
目前肝胆外科学界广泛采用是分型是Bismuth 分型: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分叉处,左右肝管之间相通;Ⅱ型肿瘤占据左右肝管汇合部,两者之间无通道;Ⅲ型肿瘤侵犯一侧肝管,累及右肝管者为Ⅲa型,累及左肝管者为Ⅲb型;Ⅳ型肿瘤双侧肝管均受累。
胆总管癌的病因:
胆管癌已确定的危险因素有: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石症,异常的胆管—胰管畸形,胆总管囊肿,二氧化钍暴露,肝硬变,丙肝等。胆管癌可能危险因素有:华支睾吸虫感染,HI感染,乙肝,胆—肠引流措施,环境或职业毒素暴露,糖尿病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导致胆管癌
·肝吸虫感染可导致胆管癌
·纤维多囊肝可导致胆管癌
·肝炎C病毒感染可导致胆管癌
·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胆管癌
胆总管癌分期系统:
1、美国癌症联合会肝外胆管癌分期系统
Tis原位癌
T1:组织学上肿瘤局限在胆管;
T2:肿瘤肿瘤侵犯超过胆管壁;
T3:肿瘤侵犯肝脏、胆囊、胰腺或单侧门静脉分支或单侧肝动脉分支;
T4:肿瘤侵犯下列任何部位:门静脉主干、肝总动脉或其它临近组织(结肠、胃、十二指肠、腹壁)。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0期:原位癌
I期:Ia:T1N0M0,Ib:T2N0M0。
Ⅱ期: Ⅱa:T3N0M0, Ⅱb: T1-3N1M0。
Ⅲ期:局部侵犯难以切除的肿瘤:T4任何NM0
Ⅳ期:有远转移即任何T,任何N,M1。
2、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胆管癌的分期:
0期:原位癌。
I期:肿瘤侵及粘膜下层或肌层。
Ⅱ期: 肿瘤侵及浆膜及周围结缔组织。
Ⅲ期:上述情况伴a淋巴结转移。
Ⅳ期:Ⅳ肿瘤侵犯临近器官,有或无淋巴结转移;Ⅳb:上述情况伴有远处转移转移。
3、肝门部胆管癌T分期系统
T1:可以切除的肿瘤:肿瘤侵及胆管汇合部±单侧二级胆管根部;
T2:可能切除的肿瘤:肿瘤侵及胆管汇合部±单侧二级胆管根部,同时侵犯同侧门静脉±同侧肝叶萎缩;
T3:不可切除的肿瘤:肿瘤侵及胆管汇合部±双侧二级胆管根部;或肿瘤侵及单侧二级胆管根部与对侧门静脉;或者肿瘤侵及单侧二级肝管根部与对侧肝叶萎缩;或者肿瘤侵犯门静脉主干或双侧门静脉分支。
胆总管癌诊断技术: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技术,如B超、CT、MRI、PTC、ERCP等影像学技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肝门部肿物的部位、范围及梗阻上下端的情况,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几乎可达到100%。目前MRCP已成为B超初筛后的首要检查方法,近5年来临床上MRCP基本上已完全取代诊断性PTC及ERCP。MRCP亦可提示有无门静脉受侵、肝内及周围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为术前肿瘤可切除性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应用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A19-9、CA242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筛查指标之一。因此,对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B超发现轻度肝内胆管扩张及CA19-9、CA242异常升高时应高度怀疑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Klastin瘤,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汇合而成,向下与胰管相会合。全长约 7~ 9cm,直径 0 .6~ 0 .8cm分为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胰腺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
胆总管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无特殊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可伴有上腹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同时可出现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相应症状如皮肤瘙痒、尿黄、大便呈白色或颜色变浅,晚期出现消瘦、衰竭等恶液质变现。
目前肝胆外科学界广泛采用是分型是Bismuth 分型: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分叉处,左右肝管之间相通;Ⅱ型肿瘤占据左右肝管汇合部,两者之间无通道;Ⅲ型肿瘤侵犯一侧肝管,累及右肝管者为Ⅲa型,累及左肝管者为Ⅲb型;Ⅳ型肿瘤双侧肝管均受累。
胆总管癌的病因:
胆管癌已确定的危险因素有: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石症,异常的胆管—胰管畸形,胆总管囊肿,二氧化钍暴露,肝硬变,丙肝等。胆管癌可能危险因素有:华支睾吸虫感染,HI感染,乙肝,胆—肠引流措施,环境或职业毒素暴露,糖尿病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导致胆管癌
·肝吸虫感染可导致胆管癌
·纤维多囊肝可导致胆管癌
·肝炎C病毒感染可导致胆管癌
·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胆管癌
胆总管癌分期系统:
1、美国癌症联合会肝外胆管癌分期系统
Tis原位癌
T1:组织学上肿瘤局限在胆管;
T2:肿瘤肿瘤侵犯超过胆管壁;
T3:肿瘤侵犯肝脏、胆囊、胰腺或单侧门静脉分支或单侧肝动脉分支;
T4:肿瘤侵犯下列任何部位:门静脉主干、肝总动脉或其它临近组织(结肠、胃、十二指肠、腹壁)。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0期:原位癌
I期:Ia:T1N0M0,Ib:T2N0M0。
Ⅱ期: Ⅱa:T3N0M0, Ⅱb: T1-3N1M0。
Ⅲ期:局部侵犯难以切除的肿瘤:T4任何NM0
Ⅳ期:有远转移即任何T,任何N,M1。
2、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胆管癌的分期:
0期:原位癌。
I期:肿瘤侵及粘膜下层或肌层。
Ⅱ期: 肿瘤侵及浆膜及周围结缔组织。
Ⅲ期:上述情况伴a淋巴结转移。
Ⅳ期:Ⅳ肿瘤侵犯临近器官,有或无淋巴结转移;Ⅳb:上述情况伴有远处转移转移。
3、肝门部胆管癌T分期系统
T1:可以切除的肿瘤:肿瘤侵及胆管汇合部±单侧二级胆管根部;
T2:可能切除的肿瘤:肿瘤侵及胆管汇合部±单侧二级胆管根部,同时侵犯同侧门静脉±同侧肝叶萎缩;
T3:不可切除的肿瘤:肿瘤侵及胆管汇合部±双侧二级胆管根部;或肿瘤侵及单侧二级胆管根部与对侧门静脉;或者肿瘤侵及单侧二级肝管根部与对侧肝叶萎缩;或者肿瘤侵犯门静脉主干或双侧门静脉分支。
胆总管癌诊断技术: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技术,如B超、CT、MRI、PTC、ERCP等影像学技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肝门部肿物的部位、范围及梗阻上下端的情况,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几乎可达到100%。目前MRCP已成为B超初筛后的首要检查方法,近5年来临床上MRCP基本上已完全取代诊断性PTC及ERCP。MRCP亦可提示有无门静脉受侵、肝内及周围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为术前肿瘤可切除性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应用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A19-9、CA242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筛查指标之一。因此,对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B超发现轻度肝内胆管扩张及CA19-9、CA242异常升高时应高度怀疑胆管癌。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抗胆管癌的食物有哪些呢? 下一篇:肝门部胆管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