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晚期的肠癌病人都会问,我还可不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专家回答:完全可以。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主要症状包括大便规律突然改变,腹胀、腹痛或腹部出现包块,肠梗阻等。
其诊断主要依靠肠镜,肛门指诊通常能简单、直接地发现直肠癌。治疗原则仍治疗手术,然后根据情况给予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鉴于大肠癌肝转移发比例高,且已明确其转移的可能与浸润方式密切相关,即血行转移、淋巴转移、腹腔种植和局部浸润,其中以血行转移的发生的可能为很高。
因此,通过以下检查,可早期诊断大肠癌手术前后有无肝转移的可能:
1.一旦确诊大肠癌原发病灶,术前行B超、CT检查,甚至经内镜鼻胆管抽取胆汁做CEA检查都可提示大肠癌肝转移的可能。
术前、术中及术后B超检查是应用很广泛且无损伤的诊断方法。对于肝转移灶直径>2.0cm者,其敏感性达95%~98%,术中B超特别适宜隐匿在深部的肿瘤。对于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比例不高。
术前与术后CT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肝转移癌的诊断,目前有以下几种CT检查方法:平扫、普通增强、大剂量增强、动脉造影下CT扫描、门静脉造影下CT扫描。
一般说来,对于直径>2.0cm的肝转移灶CT的敏感性几乎为100%,但对直径<1.0 cm的病灶敏感性很低。 CEA(癌胚抗原)以CEA水平诊断大肠癌复发的敏感性为36%,而应用术后CEA水平诊断肝转移的意义更大,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94%。尤其是经内镜鼻胆管抽取胆汁测CEA价值更大。据研究表明,血清CEA预测复发转移比影像学及临床检查早6~8个月。
2.术中用手触摸肝脏,并结合术中B超检测。
3.加强大肠癌术后或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随访第一年每3个月查CEA、B超、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AKP)1次;第2年每4~5个月检查1次;第3年每6个月检查1次;3年后每年检查1次。
4.对随访中怀疑有肝转移者行门静脉造影下CT扫描。
通常而言,一旦肿瘤出现远处器官转移,则丧失手术机会。但这条原则并不适用于大肠癌。
大肠癌常常出现肝转移和盆腔转移。若仅为肝脏孤立转移灶,可选择同时将大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时切除,术后5年生存的可能可到40-50%;若因盆腔转移引起肠梗阻、肠穿孔等,应考虑手术解除症状。
此外,约有50%的患者在接受大肠癌切除术后出现肝转移,此时若仅为孤立转移灶,仍可选择手术治疗。
以往认为大肠癌肝转移后治疗希望渺茫,多数人放弃治疗。目前已认识到大肠癌肝转移具有相对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极少合并肝硬化的特点,近年来在治疗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有许多措施可供选择,但手术治疗是治疗的惟一可提供治疗的办法。除了肝内有淋巴结转移、不能切除的肝以外的转移灶、肝转移灶个数4个以
上者之外,都可作为肝切除的适应症。
综合国内外文献分析:
①单发肝转移灶切除后5年生存的可能为30%,多发灶切除后为13%。
②转移灶直径<5cm者术后5年生存的可能为27%,>5cm者为7.5%。
③大肠癌手术时同时发现肝转移而一并切除者5年生存的可能为21%,异时切除者为22%。4手术方式与5年生存的可能,肝叶切除、肝段切除及肝楔形切除分别为13%、21%及24%。
手术治疗虽是主要手段,但其他综合治疗的措施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不能切除的肿瘤,合理选择冷冻、无水酒精注射、热疗内注射、磁共振或CT导向的激光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等,可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期。
有关再次手术问题
因为肝转移癌病人术后复发常见的部位仍是肝脏,有10%~20%的病人肝内再次复发。有文献报道,肝转移癌切除病人,再次手术者平均生存达23个月,明显高于化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故有人提出再次肝切除结合肝外病灶切除的方法可延长病人生命。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肠癌病人手术后引发的性功能障碍该 下一篇:放射诊疗理念治疗大肠癌效果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