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临床医生对高危人群的了解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对高危人群进行监察、普查有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的可能与死亡人数。
有肠道症状的人群
在大肠癌日趋常见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切不可对有便血、大便频数、大便黏液、腹痛等症状的病人掉以轻心,轻比例地诊断为痔、肠炎等。在对有便血、腹痛或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病人做结肠镜检查后发现,8.6%的病人患大肠癌,25%的病人患大肠腺瘤,而一般欧美无症状人群的成人大肠癌普查中,大肠癌的检出比例为0.2%-0.4%。两者比较可十分清晰地说明有肠道症状者属高危人群。
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大肠癌的发病的可能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诸多资料均提示,40岁以后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明显上升,年龄越大危险性也越大。在如今大肠癌正趋多见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对中、老年人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贫血等症状时,均应警惕,应及早做相关检查。
大肠腺瘤病人
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多数的研究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系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故在此重点予以叙述。
在早期的大肠癌中,腺瘤组织的存在十分普遍,随着癌的浸润发展,原来存在的腺瘤组织逐渐被侵蚀破坏,所以病灶中就未能发现残剩的腺瘤组织。目前多数的研究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系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大肠黏膜上先产生腺瘤,从腺瘤演变成癌需5年以上,平均5-10年,但也可终生不变。由于大肠癌的发生需先经过腺瘤期,因此如能检出腺瘤并予摘除,则可避免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黏膜上任何肉眼可见的突起,不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学类型,均称之为息肉。病理上将息肉分成新生物性息肉(即腺瘤)与非新生物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在全部大肠息肉中腺瘤占70%-80%,腺瘤的组织学切片常可见绒毛状成分(从病灶基部伸出许多纤细分支,并可见有丰富的黏液分泌)。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由于同一腺瘤的不同部位其绒毛状成分的分布多少不一,因此不同的部位钳取活检的病理诊断可以不一,所以只有将整个腺瘤切除且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为何种腺瘤。临床发现的腺瘤中管状腺瘤约占70%,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分别占20%和10%。
以前患过大肠癌者
有2.5%-11%的大肠癌病人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可在剩余的大肠中再长新的原发性大肠癌(异时癌)。其发生的可能的高低与术后随访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愈长发生的可能也随之上升。
大肠癌病人的家庭成员
大肠癌的发生虽然主要与生活方式、环境相关,但遗传因素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大肠癌病人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比一般人群高2-4倍;而病人的配偶虽然生活在同一家庭,饮食习惯相同,但大肠癌的发生机会并未上升。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以大肠癌发病年龄早、病变位于近侧结肠中多见及多原发大肠癌常见为特点,而且大肠以外的消化道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癌的发生的可能也升高。病人的一级亲属中约80%将发病。在全部大肠癌病人中有5%-10%系本病病人,因此并非罕见,为近年来大肠癌研究的热点之一。
家族性大肠腺瘤病
家族性大肠腺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子女约50%将发病。病人5-10岁大肠开始出现腺瘤,25岁左右时90%已有腺瘤发生。其腺瘤数在100只以上,甚至数千只遍布整个大肠。如不治疗,日后几乎均将癌变(20岁时约50%,45岁时约90%已癌变)而成大肠癌。在全部大肠癌中由此病演变而来的大肠癌占0.2%-1%。其特点为:发病年龄比一般大肠癌提前20年以上;产生多原发大肠癌的机会可达50%;有1/7-1/3的病人除多发大肠腺瘤之外,还伴多发性皮肤皮样囊肿、软组织肿瘤、多发性软骨瘤,称之为"Gardner综合征"。病人还可患腹壁或腹腔硬纤维瘤(本病病人中10%-18%患者伴硬纤维瘤,在绝经前妇女多见),肠系膜弥漫性纤维化、十二指肠癌、胃癌、甲状腺癌等。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在欧美较多见,但近20年来国内的发病也趋增加,故应对其与大肠艾的关系有所了解。曾有大标本资料统计,大肠癌发病的可能为一般人群的5.7倍(相对危险)。此相对危险与病变部位相关,溃疡性炎症病变限于直肠者很低,仅1.7%,位于左结肠者为2.8%,而累及全结肠时则达14.8%。发生大肠癌的危险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起病年龄相关,在≤15岁的发病者40%将患大肠癌,而在35岁以后起病者中则为30%。
局限性回肠炎
长期患局限性回肠炎(Crohn disease)且起病年龄在30岁以前者患大肠癌的危险估计为一般人群的4-40倍。从患本病到癌出现平均需要20年,癌倾向发生于炎性狭窄之肠段。他们的结肠癌与一般结肠癌不同之处为:患病年龄平均为49岁,比一般人患大肠癌早10年;10%以上为多原发大肠癌;黏液腺癌占50%(一般人群中的大肠癌只9%为黏液腺癌)。
盆腔受过放射治疗者
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的病人属大肠癌高危人群,其患大肠癌的危险比一般人群高4倍。宫颈癌为国内常见癌症,放射治疗又属很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治疗结果良好,故大多数病人可长期生存(10年生存的可能可达65%左右),因而有机会形成放射线引致的大肠癌。癌灶位于原放射野范围内的大肠中,大多为直肠癌。
除上述情况外,石棉工人、吸烟者、有乳腺癌或女性生殖系统癌病史者、有肾癌或膀胱癌病史者、做过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者、有免疫缺陷者、糖尿病病人等也应注意,因为他们患大肠癌的危险比一般人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大肠癌早期发现有哪些意义? 下一篇:大肠癌为什么“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