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认为大肠癌的产生多因患者素体虚弱,脾肾不足,复因饮食不节或者误食不洁之物,或者忧思抑郁,久泻久痢。或者感受外邪等因素,致使湿热蕴结,下注浸淫肠道,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湿热、火毒、瘀滞属病之标,脾虚、肾亏、正气不足是病之本,两者互为因果,由虚而致积,因为积而益虚,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治疗难以速效,久则神离气脱。
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津液耗伤是大肠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胃受伐,运化不力,生化无权,气血津液俱虚,肠道失养,局部则为防御因子减弱,黏膜屏障功能低下,炎症反复发作而致该病。临床所见,大肠癌前病变常有形瘦、神疲、面色少华、纳差、反复泄泻、便下脓血,或者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的症状与体征,结肠镜检查该病可见黏膜苍白变薄,或者肠壁增厚,黏膜脆而触之易出血,肠腔变窄等征象。所以在治疗大肠癌前病变里,要治病求本,补益脾胃,滋养阴液。这是逆转大肠癌前病变的关键。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扶正固本,气充则血行,血行则瘀去,意在助之使通,脾旺贵在运而不在补,益气要以健运脾胃为先,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津液才可生化无穷,脾健则气旺、血充、津液足,黏膜得养,同时脾健则水谷化为气血精微,湿滞无以由生,气行、湿祛、瘀消,毒邪赖以存在的肠内微环境消失,加上健脾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整体功能状态,加强肠黏膜本身的保护作用,便于炎症的消除。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把健脾益气、养阴生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配合其它诊疗理念,确实可以相得益彰。经常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的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等为主方加减治疗。
肠络瘀阻在结肠黏膜上皮肉瘤变里起关键作用。大肠癌前病变病程较长,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该病迁延难愈,正气日渐亏损,气虚运血无力,津伤血燥,则气血阻滞肠络,局部则为黏膜循环障碍,时间长了可致腺体上皮肉瘤变甚至恶变,临床上大肠癌前病变常有腹部隐痛或者刺痛,口唇紫黯,舌质黯红或者淡黯或者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曲张,脉沉缓细涩等症状与体征。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息肉增生等征象,病理检查可见结肠黏膜上皮肉瘤变等肠络瘀阻之象。不管是从宏观辨证,还是微观辨证,都有瘀血内停之象,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其实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因此该法在逆转结肠癌前病变研究中同样非常有指导意义。在治疗结肠癌前病变里,经常可配伍丹参饮、金铃子散、红花、三七、赤芍等调气活血之品,瘀血得去,血行则畅,气机升降复常,所以治治疗结果果明显。现代研究亦表明,合理地配伍通络活血之品,能够改善结肠癌前病变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与微循环,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炎症,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等,以至于达到逆转或者抑制结肠癌前病变之目的。
大肠癌前病变反复发作和湿毒内蕴紧密联系。大肠癌前病变反复发作和湿毒内蕴紧密联系,这是多年来中医在该领域研究所达成的共识,亦是组方配伍清热解毒药的理论依据。
但是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仅有在脾胃虚弱、津液耗伤,正气不足,抗邪能力降低的情况下,毒邪才可内蕴于肠道,进一步造成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结肠癌前病变的发生。
所以,脾胃虚弱、津液耗伤是湿毒内蕴的病理基础,该病既有脾胃虚弱、津液耗伤之本虚,又有湿毒内蕴和肠络瘀阻之标实,脾虚、津伤、血瘀、毒蕴四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致气血同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日久则渐渐形成上皮肉瘤变,进而造成癌变。在治法上,补脾气、养阴津是治疗之根本,但是标实不除,不能非常好固本,因此不可忽视活络祛瘀、消肿解毒、清热除湿之法。在结肠癌前病变的治疗中,不但要培土健脾养阴固其本,并且需要配伍调气活血药化其瘀,清热解毒之剂祛其邪。临床上常在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的基础上伍以败酱草、苦参、猪苓、天花粉等清热解毒祛湿等中药。
因此,脾胃虚弱、阴津耗伤、肠络瘀阻、毒邪内蕴是大肠癌前病变的病机。健脾养阴、活血清热方药可提高病变细胞凋亡水平,促使病变细胞凋亡,从而阻断大肠癌前病变的发展,逆转大肠黏膜上皮肉瘤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直肠癌病者死前心理分析 下一篇:是什么导致了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