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主要是强调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虚弱被视为癌变的内因。鼻咽癌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攻补兼施。补法主要是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调脾胃、益肝肾。此类药物具有减轻放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提高机体正气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培补脾胃是恢复人体正气的重要前提;肾为先天之本,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阴阳气血,阳很重要,提高机体功能,恢复人体正气,重中之重在于温阳。
攻法是祛邪的一种方法,它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此类药物易戕伐人体正气,损伤脾胃功能,如一味攻邪,势必引起人体正气更虚,反而不利患者的健康。但临床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结果,又应扶正与祛邪二法交替使用,因为肿瘤病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二者互为因果,故治疗必须做到祛"实"补虚,即扶正与祛邪。二者如果配合适宜,则效果良好。目前临床上,扶正培本、活血化瘀为该病治疗常法,通过辨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也适时用于临床,以完成扶正祛邪之大法。
(一)辨证分型治疗
对于鼻咽癌辨证分型治疗,我们比较推崇1978年湖南彬州NPC(鼻咽癌)会议上制订的内容:未经治疗的NPC分为3型:痰浊凝聚型、气血凝结型和火热内困型;经放疗、化疗后的NPC亦分为3型:津液耗伤型、脾胃失调型和阴血亏损型。
1.未经放疗或化疗的NPC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
(1)痰浊凝聚型
证候:病属早期,涕中带血,鼻塞或微咳,口苦咽干,偶见头晕,头痛。舌质微红或正常,苔薄白,脉滑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利窍,消痰散结。
方药:沙参、苍耳子、石上柏、瓜蒌、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野菊花、山豆根、茜草根、白茅根、白芷等加减。
(2)气血凝结型
证候:以颈淋巴结转移为主,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梦多,舌边尖红,黄白苔,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火,消肿散结。
方药:玄参、丹皮、赤芍、夏枯草、钩藤、龙胆草、野菊花、石上柏、七叶一枝花、苍耳子、生南星加减。
(3)火热内困型
证候:以颅神经损害症状为主,头剧痛或偏头痛,复视,舌、面歪斜,鼻塞鼻衄,流浊涕,口苦咽干,心烦不寐,舌边红,苔黄厚,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凉血熄风,解毒散结。
方药:太子参、生地、赤芍、丹皮、入地金牛、蛇总管、旱莲草、水牛角、山豆根、生南星、生半夏、蜈蚣、全蝎、僵蚕等加减。
2.经放疗、化疗的NPC辨证分型治疗
(1)津液耗伤型
证候:口干唇焦,咽痛,胃纳尚可,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面干,苔光绛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
治法:养胃阴,清热生津。
方药:知母、丹皮、鲜芦根、野菊花、天花粉、野百合、天麦冬、丹参、桔梗、生地、石斛、沙参、女贞子、石上柏等加减。
(2)脾胃失调型
证候:胃纳不佳、厌食恶心、呕吐头目眩晕、倦怠乏力、腹满便溏、舌边红干、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或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养胃生津。
方药:常用中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天花粉、麦芽、旱莲草、白茅根等加减。
(3)阴血亏损型
证候: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饮、舌质黯淡、苔灰黯或光净嫩红,脉细数。
治法:滋肝肾,补气血。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升麻、柴胡、女贞子、黄精、菟丝子、玄参、麦冬等到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用药。临床运用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二)专方验方
1. 龙葵、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40g,生地、麦冬、野菊花各20g,紫草、薏苡仁各25g,山豆根、甘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2. 沙参10g,党参12g,玄参9g,丹参12g,麦冬12g,天冬12g,生地10g,白茅根12g,玉竹9g,金银花9g,白花蛇舌草30g,白毛藤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
3.豆果丸 山豆根90g,鱼脑石60g,射干120g,茜草90g,青果60g,蝉蜕60g,蜂房60g,辛夷90g,苍耳子60g,料姜石120g。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天3次,每次服6~9g,用黄芪煎水送服或开水送服。适用于鼻塞、涕血、耳鸣、耳聋症状明显的鼻咽癌患者。
4.干慈丸 干漆(炒)30g,千金子9g,郁金子30g,山慈菇30g,全蝎30g,苍耳子30g,料姜石30g,五倍子9g,辛夷花30g,蜂房30g。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次服3~6g。适用于鼻咽癌头痛、耳鸣、耳聋症状明显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