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发生于人体泌尿系统膀胱的上皮细胞,该疾病恶性程度较高,是泌尿系统肿瘤中常见的一种。临床见反复出现的无痛性血尿,或有尿路刺激症状,晚期可见排尿困难及转移症状。 膀胱癌多发于中年人,以男性为多见,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误诊,如能早期发现,经积极治疗后生存期相对较长。
膀胱癌在我国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国外则仅次于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据早些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膀胱癌的年发病的可能男性约为4.021/10万人,女性约为0.929/10万人,男性多于女性(约3.2:1)。
统计近四十年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膀胱癌占9.5%,其中50岁以上者占50%,男性占85%。发病年龄以50~60岁为高峰,30岁以前罕见。本病多发于膀胱三角区、两侧壁及颈部。病理大体形态为乳头型和浸润型,其中乳头型多见,约占80%~90%。本病移行上皮细胞癌占90%以上,较少见者为腺瘤、鳞癌、平滑肌肉瘤。膀胱癌以淋巴道转移和局部扩散为主,晚期出现血行播散。膀胱癌在非治疗情况下的自然生存期大致为16~20个月,经治疗者的生存期不等,长的可达几十年。
膀胱癌属于中医学中“溺血”、“尿血”、“血淋”、“癃闭”等范畴。
西医认为膀胱瘤的病因不是十分明了,但通过研究和诸多现象表明,该病与很多化学致癌物质作用有关,如芳香胺族的2-萘胺、1-萘胺、联苯胺、糖精、环己氨基酸钠、非那西汀等。
另外还与吸烟、病毒感染、各种慢性刺激(结石,血吸虫卵)内源性色氨酸代谢异常等有关。其中2-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这些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吸收后,自尿排出,作用于尿路上皮细胞可引起癌变。如果内源性色氨酸代谢失常,色氨酸代谢发生障碍,不能转化为无害菸酸,则中间代谢物中有几种是邻羟基酚类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的积聚和反复作用就引起膀胱癌。
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将膀胱癌分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有些为混合性。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常见,腺癌很少见。
1.移行细胞癌 约占膀胱癌的90%,分化程度不同,包括从分化良好的乳头状非浸润性癌到高度未分化的浸润性癌。其中约70%为分化良好的乳头状癌,25%~30%为分化程度不同的浸润性癌。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将移行细胞癌分为三级。
(1)移行细胞癌Ⅰ级:癌组织呈乳头状,乳头表面被覆的移行上皮较厚,细胞层次较多,缺乏从底层到表层由柱状细胞到扁平细胞逐渐分化的现象。细胞核大小不甚一致,有些较大染色较深。核分裂像可见,有的局部区域稍多,且不限于基底层。有些癌细胞可浸润固有膜。
(2)移行细胞癌Ⅱ级:肿瘤呈乳头状、菜花状或扁平无蒂,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镜下,部分癌组织仍保持乳头状结构,但多不规则,并有许多实体癌巢。癌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极性消失,常有癌巨细胞形成。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核分裂像较多。癌组织常浸润至上皮下组织,甚至可达肌层。
(3)移行细胞癌Ⅲ级:部分为菜花状,底宽无蒂,或为扁平的斑块,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癌细胞高度未化化;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排列紊乱(图12-34)。很少或无乳头状结构,有的形成不规则的癌巢,有的分散。常有多数瘤巨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深,核分裂像很多,并有多数不典型的病理性核分裂像。癌组织常浸润到膀胱壁肌层深部,并可穿过膀胱壁浸润到邻近器官,如前列腺、精囊、子宫和腹膜后组织等。
各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乳头状瘤都有复发倾向,并且复发的肿瘤分化往往更不成熟。有些分化不好的移行细胞癌部分可有鳞状化生,生长较快,预后较差。
2.鳞状细胞癌
较少见,约占膀胱癌的5%,常在膀胱移行上皮鳞状化生的基础上发生。许多病人有慢性炎症合并粘膜白斑。鳞状细胞癌有时可形成肿块突出表面,多数为浸润性,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镜下结构与一般鳞状细胞癌相同。分化程度不一,有些分化好的,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并可有多数癌珠形成;有些分化差,表现为未分化癌。这种单纯的鳞状细胞癌应与上述移行细胞癌伴有灶性鳞状化生相区别,因为单纯的鳞状细胞癌预后较好。
3.腺癌
很少见,占膀胱癌的1~2%。膀胱腺癌可来自脐尿管残余、尿道周围和前列腺周围的腺体、囊性和腺性膀胱炎或移行上皮的化生。有些腺癌可产生粘液。这种肿瘤可向粘膜表面突出,发生坏死和溃疡,并可向深部浸润膀胱壁,有些肿瘤表面可有大量粘液覆盖。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膀胱癌与性功能有哪些联系? 下一篇:膀胱癌是如何转移到淋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