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七成胃癌病者可发生淋巴腺转移,胃下部癌肿常转移至幽门下、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腺,而上部癌肿常转移至胰旁、贲门旁、胃上等淋巴腺。晚期癌可能转移至主动脉周围及膈上淋巴腺。由于腹腔淋巴腺与胸导管直接交通,故可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腺。
胃癌淋巴腺的转移的可能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形态、大小和组织分型有关。浸润程度越深,直径越大,分期越晚,分化越差,则淋巴腺转移的可能也越高。而淋巴腺的转移的可能与肿瘤发生部位、病人年龄、性别无确切相关依据。然而肿瘤的部位却对转移淋巴腺的组别分布却有关。
淋巴腺转移是胃癌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以淋巴腺清扫为主的胃癌完全医治手术中,转移淋巴腺的完全清除,既是手术治疗的重点,也是难点。
只有认识胃癌淋巴腺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充分掌握胃癌淋巴腺的转移规律,根据胃癌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形态、病人的年龄及一般情况、肿瘤是否侵透浆膜和胃周淋巴腺转移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才能达到胃癌病灶的完全切除,从而提高手术的完全医治性。
胃癌淋巴腺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关系:胃癌组织学分型主要分为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普通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高分化腺癌)、管状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特殊类型包括腺鳞癌、鳞癌、类癌和未分化癌等。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淋巴腺转移也密切相关。
Degiuli等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与淋巴腺转移有关。分化程度越差,淋巴腺转移的可能就越高。但近有文章报道,印戒细胞癌的淋巴腺转移的可能并不如以往所认为的那么高(仅33.3%,6/18),且早晚期的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反差非常大。因而,对胃印戒细胞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值得进一步研究。
胃癌淋巴腺转移与病人年龄的关系:
胃癌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的可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一般15岁以前较少发病,15岁以后渐渐上升,35岁以后几乎成倍增长,65~80岁达到高峰。有学者对435例不同年龄段的胃癌病人进行统计发现,年龄20~40 岁,41~60岁,61~80岁,>80岁病人的淋巴腺转移的可能分别为58.33%(14/20),61.85%(107/173),64.91%(147/227),57.14%(8/1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04,P>0.05)。
胃癌淋巴腺转移与肿瘤大体形态的关系:胃癌按浸润胃壁深度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无论其面积大小与有无淋巴腺转移。进展期胃癌又称为中、晚期胃癌,即癌灶已突破粘膜下层,侵及肌层以下。肉眼分型多采用Borrmann分型,包括Ⅰ型(息肉型)、Ⅱ型(局限溃疡型)、Ⅲ型(浸润溃疡型)、Ⅳ型(弥漫浸润型)。Nzengue等[10]研究发现,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腺转移的可能(79.6%)较其他型病人高,而Ⅳ型病人淋巴腺转移的可能(35.3%)很高(P<0.05)。
对188例胃癌手术病人的研究亦提示,浸润型(BorrmannⅢ、Ⅳ型)的淋巴腺转移的可能(76.1%)明显高于局限型(BorrmannⅠ、Ⅱ型)(44.3%),P<0.01。
因而,对于进展期胃癌,浸润程度越深,范围越大,其淋巴腺转移的可能也越高。而早期胃癌,特别是粘膜癌,淋巴腺转移的可能较低,Ye BD等对591例早期胃癌病人统计,仅79例(13.4%)病人发生淋巴腺转移,明显较进展期胃癌低。
综上所述,影响胃癌复发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一)与肿瘤大小有关 小胃癌复发问期长。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其复发间期渐渐缩短。除此以外,局限型胃癌晚期复发多,而浸润型胃癌早期复发多。
(二)与胃癌分型有关 进展期癌手术后早期复发多;早期癌手术后晚期复发多。进展期癌中Borrnann IV型复发很早, Borrmann I型复发很晚。
(三)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有关 新膜内癌病人手术后2年内复发占20%;而癌侵及浆膜外者,手术后2年内复发者约占86%。
(四)与淋巴腺转移程度有关 淋巴腺无转移的病人复发晚,淋巴腺转移程度越高,复发间期越短。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胃癌后期易转移到哪些部位? 下一篇:胃癌的转移症状受哪些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