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为一种多见的恶性癌肿之一,其显著特点为上腹部不适或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症状往往加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发作频繁,并向腰背部放射,同时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胃部灼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中药认为本病多属于"反胃","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中药治疗胃癌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完全医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术和放疗、化疗的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3、不影响劳动力。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
4、副作用小。
胃癌中医治疗药物:
(一)辨证论治
胃癌病人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为升降失常;二为虚实夹杂;三为易旁及他脏。故临证应多注意兼顾,用药亦多寒温并用,升降并用,补泻并用,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其分型如下: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满,痛连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频作,饮食少进或反胃,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逍遥散合香连丸加减。
柴胡、白芍、茯苓、白术、郁金、法半夏各15克,木香、川连各6克,徐长卿、山海螺各3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
2、湿热瘀毒型
主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灼热反胃,食后痛重,脘腹拒按,心下痞块,呕血黑便,皮肤甲错,或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祛瘀。
方药:失笑散加味。
五灵脂、生蒲黄10克,生苡仁、七叶一枝花、肿节风、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田七、土鳖虫、石见穿、元胡各12克。
3、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隐痛,喜按恶凉,甚或朝食暮吐,宿谷不化,时呕清水,面色泛白,神疲肢冷,怠倦短气,便溏腹泻,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法半夏、党参、白术、云苓、黄芪各15克,砂仁、陈皮、干姜、木香、甘草各6克,山慈菇、山海螺各10克。
4、气血双亏型
主证:面色萎黄无华,骨瘦如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怠倦乏力,腹胀纳呆,上腹部包块明显,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味。
黄芪、党参、白术、云苓、当归、白芍、熟地黄、白芍各15克,生苡仁、紫河车、黄精各30克,肉桂6克,鸡内金10克。
(二)外治法
1.止痛抗癌膏:三七、蚤休、延胡索、黄药子各10克,芦根20克,川乌6克,冰片8克,紫皮大蒜100克,麝香适量,大蒜取汁, 余药研为细粉过100目筛,用大蒜汁将药粉调成膏剂贴于痛点,或经络压痛部位,隔日2贴。适用于胃癌疼痛。
2.蟾蜍膏:以蟾蜍、生川乌、两面针、公丁香、肉桂、细辛、七叶一枝花、红花等药制成橡皮膏,外贴癌性疼痛处,24小时换药1次,7天为1疗程。适用于胃癌疼痛。
3.黄硝膏:生大黄30克,芒硝30克,水蛭30克,丹参30克,土鳖虫30克,桃仁30克,王不留行30克,麻黄30克,防风30克,樟丹250克,花生油600克。上药熬膏摊于白布上,面积10cm×5cm,用时敷于肿块处。适用于胃癌晚期。
4.雄蟾膏:雄黄1.2克,蟾皮3克,蜈蚣12克,全蝎6克,白花蛇12克,天南星6克,木鳖子2.4克,轻粉1.2克,信石1.2克,硇砂2.4克,干姜30克,黄药子2.4克,山慈菇6克,露蜂房4.8克,冰片4.8克,斑蝥6克,生大黄3克。上药共研细末和均。每次取上药末30克,用香油调匀,外敷脐部。适用于胃癌属瘀毒内结型,或胃脘疼痛者。
5.止痛液:硼砂10克,枯矾15克,冰片45克,95%酒精500ml。先将冰片溶于酒精内,而后投入硼砂、枯矾,混匀后瓶装备用。外擦于疼痛部位,随痛随擦,不拘于时。适用于胃癌疼痛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早期胃癌手术治治疗结果果如何? 下一篇:如何有效治疗晚期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