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胃癌不宜被发现,所以临床上患者在确诊时大多已属于进展期,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相应癌症治疗方法。胃癌早期相对还比较容易治疗,患者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一次性清楚体内恶性肿瘤细胞。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现在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早期发现就可以及时采取癌症治疗措施,胃癌的预后是很乐观的,但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到胃癌的早期信号,预后就可想而知了。
若有胃镜及其病理改变和X线的检查结果的应引起重视: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40岁以上的典型上皮化生或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直径大于2厘米的胃溃疡,尤其是位于小弯部病程较长的溃疡;腺瘤性、无酸性或直径超过2厘米,体积较大的胃息肉且伴有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出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出现上述改变的,需要细心观察,定期复查,一般有癌变可能,宜及时施行手术。
胃癌的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症状往往加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发作频繁,并向腰背部放射,同时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胃部灼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中药治疗癌症时认为本病多属于反胃,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则多见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消瘦、乏力、代谢障碍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等。据观察研究发现,从胃组织某部位的细胞开始发生癌变,到临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体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医学上称之为"癌前期"。而这一时期,也是治治疗结果果有效的阶段。因此,如能注意胃癌的早期表现,则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进行癌症的治疗,可以防患于未然。
早期胃癌的症状可归纳如下:
1、80%以上的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
2、胃手术后5年以上,有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胃出血症状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或黑大便等症状。
4、约1/3患者出现胃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
5、1/3的患者虽没有明显消化系统症状,但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和疲倦无力。
此外,应强调在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稍有上腹部不适,应予筛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之目的。
胃癌前期变化:
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主要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范围的大小。80%的早期胃癌表现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故有"隐形杀手"之称。因此,揪住胃癌的"狐狸尾巴",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其实,只要稍加留意,胃癌还是有征兆可寻的。
早期胃癌病人的很多症状可以跟其他的胃病相混合,加大了早期胃癌的排查难度。早期胃癌病人一般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状,如上腹隐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嗳气等,而这些症状并非胃癌特有,可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
专家表示提高胃癌治治疗结果果的关键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不过胃癌的早期症状隐匿,不容易被患者发现,因此胃癌的诊断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检查方法才能够确诊。
胃癌检查方法:
1、B超可了解周围实质性脏器有无转移。
2、脱落细胞学检查有专家主张临床和x线检查可疑胃癌时行此检查。
3、X线表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清楚显示胃轮廓、蠕动情况、粘膜形态、排空时间,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检查准确性近80%。
4、实验室检查早期可疑胃癌,游离胃酸低度或缺,如红血球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大便潜血。血红蛋白总数低,白血球倒置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化验异常。
用纤维胃镜可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能采取病变组织行活检,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胃镜检查加病变组织活检能使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达90 %以上。提高早期胃癌检出比例的关键在于,提高临床检查技能及医患双方对胃癌的警觉性。对40 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上腹部症状者,可常规行内镜检查,对慢性胃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胃镜下活检病理报告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人,应重复多次胃镜及活检,以免延误诊断。
胃癌早期内镜诊断
内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许多内镜技术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各有其优缺点。只有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才能做出更全面准确的判断。
内镜检查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核心。大部分早期胃癌病灶较小,普通内镜下表现隐匿,易被漏诊或误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是提高早期胃癌的内镜检出比例的前提和保障。
规范操作提高检出比例
临床操作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检查前帮助患者做好充分准备,注意消除胃内黏液、气泡及蠕动的影响。
2、术中尽量抽吸黏液,胃腔充气使胃壁充分展开,暴露微小病灶,注意观察皱襞改变,如中断等,黏膜色泽的改变,不要忽视小的糜烂、浅表凹陷及隆起等。
3、发现病灶要注意拍片,充分展示病变的部位,为后续的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4、强调对胃腔的完整观察,尤其对贲门小弯及胃底、胃体小弯、胃后壁与大弯皱襞的观察,并对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做出相应规定。
5、强调临床定期随访复查制度,对各次检查结果进行前后对比。
诊断流程应按部就班
目前许多内镜技术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将色素内镜等预警技术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靶向诊断技术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才能提高准确性。
理想的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流程应为:首先应用色素内镜、高分辨比例内镜等预警筛查技术对胃黏膜进行整体观察,发现可疑区域后再应用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靶向诊断技术观察病变细节,以明确病变性质和有效活检部位,从而避免随机活检导致的漏诊。
色素内镜通过内镜下喷洒化学染色剂使黏膜表面的微细变化得以凸显。观察胃内黏膜改变很常用的染色剂为靛胭脂和亚甲蓝。染色前用水、二甲基硅油和蛋白酶将胃黏膜表面冲洗干净,可大大提高染色后观察的效果。
窄带成像内镜(NBI)利用血红蛋白对蓝光吸收能力较强的原理,对黏膜表层的血管形态改变显示更为清楚。NBI与放大内镜相结合尤其有助于观察胃黏膜表面小凹改变、微血管形态及病灶边界,从而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和范围。此外,近应用于临床的高清晰智能电子染色内镜通过新型的i-Scan软件工具,同时具备表面增强、对比增强和色调增强等光学后处理功能,使其在观察血管形态和细微组织、判定病灶边缘等方面的性能大为提高。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是2004年开始应用的一种新型内镜设备,即在普通电子内镜的末端整合上一个小型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可达1000倍的放大效果。很大优点在于内镜检查同时无需进行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获取活体黏膜表面及表面下结构的组织学图像,被誉为"光学活检"、"细胞CT"。目前已制定的胃小凹分型标准、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和分型标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和浅表胃癌的诊断标准,均显示出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上述内镜对病变的观察均仅局限于黏膜层,而早期胃癌的诊断及其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要求我们准确判定其浸润深度,目前超声胃镜(EUS)仍是该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临床常用的超声内镜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微型超声探头和环形扫描的超声内镜。
现在胃癌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比较常见了,对于这种疾病,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选择一种专业正规的方法是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及时的进行癌症治疗。希望朋友们对于早期胃癌表现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及时的发现疾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