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胃癌是国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癌肿的第一位,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的可能有所提高,约7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
胃癌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早期常缺乏特征性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症状。晚期胃癌有明显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腹块及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影响治治疗结果果的因素很多,如:年龄、病期、病理类型等,但很关键的是病期的早晚。只有在早期治疗,因病人一般情况较好,病变多局限于胃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淋巴结无转移,手术后五年存活的可能达90%以上。
二、胃癌早期的排查
自然人群的普查有资料表明,间隔期为1.5-2年的大规模筛查有助于检测早期胃癌。
我国目前主要在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如年龄大于35岁,有食用高盐、霉变食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肿瘤家族史等,然后综合分析筛选出高危个体,再行内镜及X线摄片检查。综合我国各地普查结果,普查中胃癌检出比例约0.037-0.6%,在检出的胃癌中,早期胃癌占15~25%,大大提高了无症状患者胃癌的发现的可能。门诊筛选凡有相关症状前来就诊者,即进入筛选,这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应强调在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稍有上腹部不适,应予筛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之目的。此外消化不良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经临床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考虑有胃癌的可能性。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疾病者,更应警惕其演变为胃癌。我国门诊筛选早期胃癌检出比例0.27%,低于日本(0.88%)而介于西欧(0.37%)和美国(0.1%)之间。现在普遍认为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很好的筛选方法。
高危人群随访法对胃癌及早期胃癌检出比例高于普查法和门诊筛选法。胃癌高危人群包括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者。前者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高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后者主要指病理上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现在认为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从早期阶段发展到进展期约需要3~4年时间,因此对高危人群每6-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较为合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已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3-6倍。还不清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可以预防胃癌,但有胃部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且有临床症状者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开展随访研究,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性治疗。
三、胃癌早期诊断的方法
发现早期胃癌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法和超声内镜检查。
采用空气和钡剂双重对比造影法,也使早期胃癌(尤凹陷型者)的诊断比例有较大的提高;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有明显提高,胃镜检查可直观病变的粘膜情况,同时可摄影、冲洗液查癌细胞,活检行组织学检查亦可喷试剂液,病变处变颜色,有利早期胃癌的发现。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全医治手术后再加上内科治疗。如果延误诊断到晚期胃癌,将失去手术机会,甚至易发生并发症如:部分和完全性幽门梗阻、上消化道大出血、癌组织坏死、溃烂而引起胃穿孔等。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消化科肿瘤专家陈英笙主任指出:对中年以上患者,凡出现食欲减退、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详细检查;对胃癌高发区开展普查也能提高胃癌早期的诊断比例;对一些胃癌前期病变,应定期随访和及时治疗,以防止发生癌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