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在一些欧美国家非常多见,男女患病人数三比一,常于四十岁以后发生,其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偶有30岁以下者,个别年龄仅20余岁。而肾癌到了晚期多会发生转移的症状,而了解肾癌的转移途径可以做好肾癌晚期的治疗的预防。肾癌的转移差异很大,有的肿瘤很大而无转移,有的肿瘤体积很小,却已有远处转移。其播散转移的方式有三种。
1.直接浸润: 肾癌逐渐长大,到一定程度后会穿破肿瘤包膜朝四周扩散,向内侵入肾盏、肾盂,向外突破肾包膜侵及肾周脂肪和筋膜,蔓延到邻近组织和器官如结肠、肾上腺、肝、脾及横膈等。肾上腺转移在临床分期上属于晚期,但仍可视为局部侵润,预后较好。
2.淋巴循环: 是肾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据统计15%~30%的肾癌可经淋巴途径转移。左侧转移到肾蒂、主动脉前和左外侧淋巴结;右侧转移到肾门附近、下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间淋巴结。其中肾门淋巴结是很早、很常受累的淋巴结。淋巴结有无转移对确定肾癌分期,决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非常重要。肾癌区域淋巴结除体积较大引起周围脏器压迫症状外,很少有其他的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手术中取材病理检查确定,实验室检查只能作为参考,缺少特异性指标。
3.血道转移: 也是肾癌重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侵犯静脉,从毛细血管、肾内静脉至肾静脉,在静脉内形成瘤栓,可进一步伸入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引起广泛的血运转移。很多见的转移脏器是肺,其发生的可能仅次于淋巴转移,肾转移性肺癌性较原发肺癌引起的症状轻,但也具有咳嗽、胸闷、胸痛等肺癌的临床表现;骨转移也是肾癌血运转移的常见器官,肾癌发生骨转移时,90%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很难被止痛药控制。部分病人还会出现病理性骨折或截痛,常伴有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等症状。
肾癌晚期骨转移!
肾癌骨转移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肾癌骨转移症状十分的明显,只要我们了解就能及时的发现。一般的肾癌骨转移症状主要就是骨骼疼痛,这时候患者应该积极的去医院治疗。
肾癌无论在早期还是晚期很难避免的情况就是癌症的复发和转移,肾癌可通过原发肿瘤逐步向邻近组织和器官侵犯而播散,也可通过淋巴管或静脉向外转移。但值得注意的是肾癌骨转移症状十分的明显。
据统计,有25%左右的肾癌都有淋巴结转移,主要是肾蒂、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结(区域淋巴结)。
在国内,肾癌为仅次于膀胱癌占第二位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同时也是成人肾脏常见的实性恶性肿瘤。肾癌约占所有癌症的3%,全球每年约有20万人被诊断为肾癌,中国每年约有5万人发生肾癌,其中约50%会进展为晚期转移性肾癌。肾癌发现时约有33%已经出现了远处转移,行肾癌切除术后仍有20~40%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骨、软组织、肺、肝脏等。
肾癌骨转移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常见转移部位是脊柱、骨盆和四肢近端骨骼,往往表现为病变部位进行性疼痛难忍,夜间疼痛尤为明显,X光片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还可以发生病理骨折甚至脊髓受压引起截瘫。
肾癌转移很常累及的部位是脊柱、肋骨、骨盆和长骨的近端。肾癌可以在原发病变治疗后很久才发生,十年或十年以上。为什么肿瘤可以潜伏这么久而突然发病尚不清楚。这种病变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在某些病例的表现和行为具有较强的侵袭性。病变可以很大,看似累及的骨骼呈“爆破”样(figure 3)。由于肾癌倾向于向骨周围的软组织扩散,和其它病变相比它更有可能变的很大。
肾癌可通过原发肿瘤逐步向邻近组织和器官侵犯而播散,也可通过淋巴管或静脉向外转移 低度恶性的肿瘤常保持完整的包膜,虽然体积巨大,仍可没有转移。恶性较高的肾癌,虽肉眼看来肿瘤包膜完整,但在显微镜下癌细胞往往已浸润和穿出包膜,随着肿瘤的长大而侵入肾周围脂肪。肾癌的继续向外发展可穿破肾周围筋膜而侵入邻近器官,肾癌骨转移症状其中较常见者为结肠。
此外,尚可侵入肝、脾、胰腺、肾上腺及横膈等。向内侵入肾盂后常发生血尿,在肾盂造影图上的表现类似肾盂肿瘤。
肾癌晚期骨转移的检查诊断!
巨检:肿瘤外观为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一层纤维包摸;血供丰富,血管怒张,有充血及出血区。肿瘤的颜色与血管多少、癌细胞内脂质含量以及出血、坏死等因素有关,一般说来,生长活跃区为白色,透明细胞呈黄色,颗料细胞或未分化细胞呈灰白色。暗红色或红色部位分别为陈旧或新鲜出血区,常有囊性变、中心坏死、血肿或不规则钙化灶。
显微镜检查:癌细胞类型主要为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以透明细胞癌为常见。透明细胞癌体积大,边缘清晰,呈多角形,核小而均匀、染色深;细胞质量多呈透明色。细胞常排列成片状、乳头状或管状。颗粒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态,暗色;细胞质内充满细小的颗粒,胞质量少;核略深染。还有一种恶性程度更高的肾癌,其细胞呈梭形,核较大或大少不一,有较多的核分裂象,呈肉瘤样结构,称为未分化癌。
目前肾癌骨转移经典的综合治疗方法使肾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经过手术切除固定后缓解了疼痛,避免了发生病理骨折和截瘫,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肾癌出现骨转移后有的患者仍可能生存长达6~8年,但是复发和其他部位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目前仍令骨肿瘤专家困扰,需要结合新的治疗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医预防肾癌转移!
转移是恶性肿瘤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肾癌亦是如此。现代医学除了手术、放化疗等方法外,尚无控制肿瘤转移的特有手段。中医药以其独有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在控制肿瘤转移方面的优势已有所体现,并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及肯定。
放疗为肾癌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要有60- 70 %的肾癌患者接受过放疗。临床上,放疗所引发转移这一现象,被形象地喻为“赶鸭子”。有专家认为:“放疗是1/ 3 烤好,1/ 3 烤跑,1/ 3 没效。”目前,对于放疗促转移的原理考虑是放疗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肿瘤的转移。中医药在放疗过程中,常用养阴生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则配合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放疗同时应用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化疗对于肾癌肿瘤有控制作用。但是,在临床上也常常见到由于化疗剂量大、病人体质差等因素,使病人免疫力下降,而促使肿瘤转移加快。因此,在治疗上,应遵循个体化等原则化疗。中医药常采用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则伍用化疗。以扶正培本为主,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控制肿瘤转移的目的。
临床发现,肾癌患者术后出现转移多在3 年之内,若手术不完全,转移出现的时间会更快。因而在这个时期,在治疗原则上,应把控制肿瘤转移作为“重中之重”。对肾癌患者来说,手术无疑是对机体的一次重大的打击,在手术后1 年内应侧重在术后调养上做文章。由于手术致机体正气亏虚,使癌瘤“乘虚而入”,而引发肿瘤的转移,所谓“至虚之处,乃容邪之所”。
因此,在治疗上,应针对手术所造成的气、血、阴、阳虚损之证,采取益气、养血、补阴、温阳加以纠正,使癌瘤无藏身之所。而对因手术造成的痰、瘀、毒聚的邪实之证,应予化痰解毒、活血化瘀之法加以祛除,使机体不因痰、瘀、毒之邪而造成机体功能失调,引发肿瘤的转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