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的内科治疗经30多年来的实践及研究,其作用已得到临床广大医生的认同。正由于其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广泛应用,使得乳腺癌发病的可能在继续上升的同时,其与乳腺癌相关性死亡人数则有明显下降的趋势。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进入临床的新药越来越多,治疗结果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临床医生一定要明确一些与其治疗处理相关的概念及原则。
术后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降低通过外科手术后仍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的危险程度,但术后的辅助化疗对哪些患者受益?
1,淋巴结阳性的患者
CMF是当今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研究中很有代表的化疗方案。2005年发表了其30年的随访结果表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组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高于单纯手术组。而在这些研究入组病人绝大部分是淋巴结阳性的。
80年代以后,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含蒽环类及含紫杉类化疗方案)研究的中,绝大部分入组病人也均是淋巴结阳性,如NSABP B-15,B-28,B-30,BCIRG 001,005,006,PACS 01,04,BIG 02-98,及CALGB 9344等。在部分临床试验中也有高危因素的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入组,结果同样也可从术后辅助化疗中受益。
所以在目前的几个治疗指南(NCCN、NIH、St.Gallen)中可看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主要受益人群是淋巴结阳性病人。对于淋巴结阴性病人并不常规推荐术后辅助化疗,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受益支持证据。对于虽然淋巴结阴性,但有某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如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小于35岁。则应该根据其危险度的评估,来考虑术后辅助化疗的问题。
2,年龄较轻的患者(小于70岁)
从2005年EBCTCG(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发表的统计资料中发现,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受益度远低于年轻患者;接受术后联合化疗的死亡风险比例(HR),60-69岁为0.91,50-59岁为0.85,40-49岁为0.70。在70岁以上接受化疗后的疾病死亡风险比例则很难测定,原因是目前的临床证据太少。同时发现接受含蒽环类联合化疗的乳腺癌中,死亡人数50-69岁组明显高于50岁以下组,但收益比例在各年龄组都高于20%。
IBCSG(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的一项研究结果,在ER(+)患者术后辅助CMF化疗加TAM与单用TAM的比较中发现,年龄小于65岁接受化疗的患者无病生存明显受益(HR,0.71),而大于65岁者并未从辅助化疗中受益。
CALGB(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近来一个回顾性研究发现,在6593例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化疗中,65岁以上者占有8%,而70岁以上者仅占有2%。化疗方案包括有CMF、CAF,AC,AC+T等。化疗相关的死亡人数在年龄大于65岁组较高(1.5%),而年龄小于65岁组则0.2%-0.7%)。
所以在目前的几个治疗指南(NCCN、NIH、St.Gallen)中可看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主要受益人群是年龄较轻的病人,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老年患者(大于70岁)并不常规推荐术后辅助化疗,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受益支持证据.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如何选择乳腺癌术后化疗方案? 下一篇: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