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中期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的发病的可能却有所上升,其中,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的可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的可能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
手术治疗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传统完全医治术:主要用于浸润性癌,临床Ⅱ期晚及Ⅲ期病人;改良完全医治术:主要用于非浸润性癌或Ⅰ期浸润性癌,Ⅱ期临床无明显淋巴结肿大者;全乳切除:对于高龄或有其它疾病不易行完全医治术,晚期肿瘤局部破溃为减轻患者痛苦可行此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全乳术合并淋巴结清扫术:适用于Ⅱ期患者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行放疗;乳房再造:目前对乳腺癌手术是否同时进行乳房再造,尚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Ⅰ期乳房再造不影响乳腺癌的治治疗结果果。手术既切除了肿瘤,又填补了身体缺损,赋予患者近似正常的乳房外形,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提高抗肿瘤的能力。放疗指征广,但早期乳腺癌放治疗结果果不如手术好。放疗适用于Ⅰ、Ⅱ期乳腺癌局部肿瘤切除术后或切检后,Ⅱ、Ⅲ期乳腺癌行完全医治术后,锁上内乳淋巴区域预防性放疗或不能手术去势及放射去势。手术去势效果更佳。据国内外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乳腺癌完全医治术后同时进行双侧卵巢去势术对提高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可能有明显效果,术后10年生存的可能可提高10%以上。
(1)乳腺癌手术切除,术后会有胸廓的改变,病人思想负担重,对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有顾虑。应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还应在术前进行心理健康护理,讲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训练内容。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因术后加压包扎,患者往往有呼吸紧迫感,应做好解释工作。
(3)乳腺癌完全医治后加压包扎时将患侧上肢同时固定,因此术后肘部应垫一软枕。病人患肢会有肿胀感,应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4)半卧位:可使呼吸通畅,有利于引流。
(5)保持引流管通畅:乳腺癌完全医治术后,为使皮肤愈合良好,避免积液,术后放置皮下引流管,回病房后即接通负压吸引。负压吸引有助于创面渗液减少,使皮瓣紧贴胸壁形成新的血液循环。负压不宜过大,以防引流管瘪塌和软组织损伤。密切观察引流液性质、数量,术后第1天一般为50~100ml渗出液。
(6)乳腺癌完全医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受到障碍,给病人生活上带来很大困难。应经常巡视病人,协助患者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并且应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7)乳腺癌完全医治术后,极少数患者因腋窝淋巴结清扫,淋巴回流受阻,腋静脉回流不畅,可造成患侧上肢水肿。此时应将患侧上肢用三角巾吊于胸前,同时加强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上肢血液循环,增加再生能力强的淋巴管形成侧枝,使淋巴液回流畅通,减轻患侧上肢水肿。
(8)乳腺癌完全医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①术后1~2天为卧床期,可做伸指、握拳、屈腕、屈肘等锻炼。
②术后3~4天练屈肘。
③术后5天练习患侧手掌扪对侧肩及同侧耳廓。
④术后9~10天可锻炼抬高患侧上肢,即屈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初时可用健侧手掌扶托患侧肘部,逐渐抬高患肢,直至与肩平。
⑤术后14天,练习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开始时可低头位,逐渐达抬头挺胸位,还可做扶墙锻炼,加强抬高患侧上肢功能。
⑥出院后锻炼,有上肢旋转运动,扩胸运动等。每日1~3次,每次30分钟,避免过劳,循序渐进。如有特殊情况可减少锻炼次数和时间,但不可间断。
⑦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有计划的做一些提、拉、抬、举等各种锻炼,以增强患肢力量。坚持锻炼,患侧上肢功能接近健侧者可达95%以上。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