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种误诊漏诊比例极高的病疾,在近十多年来才被正确认识,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类相对罕见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在上海的发病的可能约为100万分之23,占到胃肠道肿瘤的1%到4%。一般的发病年龄在55岁到60岁。 60%到70%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0%到30%长在小肠,还有小部分发生于食管、结肠或直肠。
胃肠道间质瘤并不等同于胃癌或者肠癌。癌是指发生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而胃肠道间质瘤则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其局部侵袭性并不如癌肿,较少通过淋巴结而是通过血液转移。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肿瘤有三大特点:
1、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治疗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2、手术后容易复发。虽然低风险级别的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后有较高的5年生存的可能,但随着风险级别的增加,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高达40%到90%,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时间仅为10到2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复发于首次切除的两年内,有些甚至会在10年后复发。
3、早期诊断不易。由于症状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胃肠道间质瘤往往难以早期发现,尤其是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肿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贫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肿瘤普查、体检或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得了此病。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诊断主要依靠纤维内镜、内镜超声、B超和CT等。
怎么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
GIST 良、恶性判别采用Sircar标准,即将GIST 的恶性指标分为肯定恶性指标和潜在恶性指标,从而将GIST分为良性间质瘤(无恶性指标) 、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备1项潜在恶性指标)、恶性间质瘤(具备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以上潜在恶性指标)。
肯定恶性指标为: ①远处转移(经病理证实) ; ②浸润邻近脏器。
潜在恶性指标包括: ①胃间质瘤> 5. 5cm,肠间质瘤> 4cm; ②胃间质瘤核分裂数>5/ 50HPF ,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就具有潜在恶性; ③肿瘤坏死明显; ④核异性大; ⑤细胞密度大; ⑥镜下可见粘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 ⑦上皮样间质瘤中出现腺泡状结构或细胞球结构。
有研究结果认为, GIST 的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病例的分布与部位有关,GIST 发生在胃或肿瘤直径<5cm 者常为良性,发生于小肠、体积大的多为恶性。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
GISTs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GISTs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GISTs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很高,而食道GISTs恶性程度低。因此,严格来说,GISTs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内的恶性肿瘤。
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GISTs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
胃肠间质瘤的传统治疗及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原因是早期难发现,而且常规放化治疗结果果较差,即使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了肿瘤的患者,也有一半的人会在两年后复发,且多数复发肿瘤切除后均会再次复发。
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诸如格列卫(伊马替尼)、索坦(舒尼替尼)等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被陆续研制出来,并被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间质瘤。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领域,索坦(舒尼替尼)则是经SFDA批准用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GIST(胃肠间质瘤)药物。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在每天使用一次400毫克甲磺酸伊马替尼类靶向药物的患者中,98%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无复发,而且能将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由19个月延长到54个月,3倍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此同时,如果在术前通过靶向药物遏制肿瘤,同样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的可能和患者术后的生存的可能。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皮下脂肪瘤 下一篇: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上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