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在临床上也可以称为是牙釉质细胞瘤或成釉质细胞瘤、鞍上上皮样囊肿等。居颅内先天性肿瘤的首位,占颅内肿瘤的5.1%,占儿童脑瘤的13%~15.8%,为儿童目前常见的肿瘤。原始口腔顶在脊索的前端向上突起称为Rathke氏袋,以后形成垂体腺部,即前叶。Rathke氏袋下方与口腔连接部分发育过程中逐渐变细,称为颅咽管或垂体管,以后逐渐消失。
但在垂体形成后可有一些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存留,特别常存在于垂体漏斗部,由此处发生的肿瘤称为颅咽管瘤。肿瘤多位于鞍内,常内鞍上生长,进入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也突入侧脑室前部。此肿瘤常为囊性或实体加囊腔,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对脑垂体及丘脑下部常造成压迫性破坏,引起相应的症状,本病以儿童多见,其临床特点为:
1.颅内压增高症状
多见于肿瘤位于鞍上者,因肿瘤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头疼、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2.脑垂体及丘脑下部损害症状
主要为内分泌障碍,参阅前节垂体前叶受损,儿童表现身体发育停滞,出现性器官或其他器官发育障碍,基础代谢比例降低,出现糖代谢障碍及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丘脑下部或垂体后叶受损可致多饮、多尿。
3.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症状
可造成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力、视野的改变,因肿瘤的位置不同,对视神经或视交叉造成的损害亦不相同,两眼视力减退的程度亦常不同,视野的改变亦不规则,多数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但亦可为同侧偏盲或单眼失明。
4.间叶性肿瘤
本病是原发于颅内间叶组织的肿瘤,常见的颅内间叶性肿瘤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脑血管畸形两大类。
1)脑血管畸形
本病虽也可泛称为脑血管瘤,但与真正的肿瘤也有所不同。其名称与类型比较复杂,故有人提议将其简化为动静脉型和毛细血管型,此两型较为多见,尤其是动静脉血管瘤很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或栓塞。患者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很为常见,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取决于病灶的部位与范围。
2)血管网状细胞瘤
本病幕上、幕下均可生长,但以小脑半球为多见,属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3%。 临床特点为,本病多发生在20~40岁的成年人,少数病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同一家族中可有多数人发病,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亦与其所生长的部位有关。肿瘤常位于小脑半球通常先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程一般较短,很快出现头疼、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随后才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等小脑损害的体征。颅神经以面神经、外展神经很易受累,并可出现角膜反射减退及强迫头位。位于幕上的肿瘤病程较长,初发症状常不是颅内压增高,而是局限性定位体征,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可产生偏瘫、失语、癫痫、视野缺损及感觉障碍等不同症状。无论肿瘤位于幕上或幕下,当瘤内发生内出血时,其体积突然膨胀,可使症状急剧恶变。部分病人常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变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
部分病例除颅内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外,同时在视网膜有血管瘤,在身体其他器官如肝、肾、胰腺等亦有血管瘤或囊肿者称为Lindau病。少数病人可能有红细胞增多症存在。
【检查诊断】
(一)体格检查
除一般体检以外,应注意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详细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病史而有所侧重。如疑为鞍部病变应特别仔细查视野,小脑病变应注意检查听力及前庭功能等。意识不清的病人应尽可能作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神经系统局限性体征是肿瘤定位的主要依据;在某些部位如前额叶、脑室内肿瘤等可无明显局限性体征,因此需根据其他特殊检查才能正确定位。
(二)特殊检查
1.X射线头颅平片,可提供颅压增高及定位的证据。
2.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B超断层显像能看到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
3.CT、MRI扫描:可扫描出各层次详细的内部结构和脑组织的不同图像,有病变处密度增高。
4.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可见同位素浓集现象。
5.脑电图检查: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比例高,病变区皮层出现慢波。
6.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诊断。
7.脑室造影:对位于中线、脑室内性命及颅后窗的肿瘤适用。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选用上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根据脑瘤病人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辨病位。如蝶鞍部脑瘤压迫视神经可引起两眼视物不清,呈无欲状,精神淡漠,形寒肢冷,倦怠无力,是脾肾阳虚的表现。头痛,精神紊乱,知能及定向力不能,有颅内高压,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多伴为额部脑瘤;半身感觉异常,局部肢体麻木或刺痛或抽搐,常为痰热生风,抽搐频作无力,多居虚风内动;双手震颤多是气血双亏。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患者常出现肝风内动症状。根据上述症状及体征,依据中医理论,将其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论治。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失眠健忘,烦躁易怒,咽干颧红,大便干燥。重则肝风内动,抽搐震颤,舌强失语,昏迷项强,斜视上吊,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辨证:肝肾潜阳,肝风内动。
治则: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处方: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天黄癀,每日1g,每日3次。
汤药:生熟地各10g,山萸肉15g,山药10g,泽泻10g,云苓10g,菊花10g,怀牛膝10g,钩藤10g,白芍15g,玄参15g。生牡蛎30g,枸杞子12g,生龟板20g,女贞子15g,生赭石20g.
按语:上方以杞菊地黄丸为基础,如女贞子、白芍、玄参以滋阴敛阳;怀牛膝、钩藤、生牡蛎、生龟板、生赭石以潜阳熄风。在上方中尚可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以加强熄风镇肝之效。
2.脾肾阳虚型
主证: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不举,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多饮多尿,肌肤萎软,头晕头痛,目眩耳聋,视力障碍等。舌淡苔白润,脉细弱无力。此型多见于鞍部肿瘤、颅咽管瘤及垂体瘤。
辨证:脾肾阳虚,脑虚髓空。
治则:温补脾肾,补脑填髓。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仙鹤益寿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天黄癀,每次1g,每日3次。
按语: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温肾补脑,益精填髓,在此方基础上可加软坚散结及抗肿瘤中草药。
3.痰湿内阻型
主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谵妄神昏,舌强不语,喉中痰鸣,咳嗽痰多,身重倦怠。舌胖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痰湿阻络,痰迷心窍。
治则:祛痰通络,涤痰开窍。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天黄癀,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半夏15g,陈皮10g,威灵仙30g,云苓10g,胆南星10g,枳实10g,苍、白术各10g,菖蒲10g,竹茹10g,青礞石15g,瓜蒌30g,猪苓30g。
按语:以涤痰汤加减,用半夏、陈皮、苍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威灵仙、胆南星、青礞石、瓜蒌祛痰通络;竹茹和胃;枳实下气;气顺而痰降;菖蒲、郁金开窍醒脑;猪苓利湿。如病情较重,可投牛黄清心丸镇惊安神,化痰熄风。
4.肝胆实热,瘀毒内结
主证:头痛头胀,如锥如裂,喷射呕吐,面红耳赤,口苦尿黄,便干燥结,唇暗色紫,月经不调。舌暗红或绛红,苔黄或白,脉弦数。
辨证:肝胆郁热,瘀毒内结。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化瘀。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天黄癀,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生地20g,赤芍10g,黄芩10g,泽泻15g,木通10g,牛膝15g,栀子10g,当归10g,夏枯草20g,野菊花50g,蛇六谷20g(先煎2小时),车前草30g。
按语: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野菊花泻肝清火,解毒泻热;生地、泽泻、木通、牛膝、车前草导火下行;赤芍、当归活血化瘀;蛇六谷化痰攻毒。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脑瘤常合并多种症状。气滞血瘀者加挑仁、赤芍、水蛭、虻虫;神志不清者应加苏合香丸、局方至宝丹;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芒硝、郁李仁、番泻叶。
【患者病历】
陈某,女,33岁,患者于1993年因突然晕厥,某医诊断为颅脑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不显。又于1994年进行二次手术并放疗,症状改善甚微。1995年5月6日,又因症状加重,在军区总院CT检查(15501),诊断:①左额叶皮层区一高度强化结节约2.5cm大小;②左额叶片软化灶。于1996年元月3日慕名来院求诊。症见:四肢麻木,疲乏无力,时常抽搐,头晕目眩,耳胀耳鸣,头痛剧烈,甚则呕吐,舌苔黄,质深红,脉弦数。中医辨证:瘀毒蕴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宜:化瘀解毒,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方药:①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口服。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饭后口服。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4次口服。②天麻12g,钩藤12g,牛膝10g,石决明30g(先煎),杜仲10g,僵蚕10g,桑寄生12g,半夏10g,茯苓10g,牡蛎30g,龙骨30g,益母草12g,化结粉30g(先煎),每日1剂,分2次煎服,以上各药连服1个月。
二诊(同年2月2日):上药服完1个月即一疗程,病情已趋稳定,头痛、呕吐、肢麻、肢颤等诸症已大减,舌苔淡黄,质红,脉弦。效不更方,以上方药续服3个月。
三诊(同年10月3日)服药三疗程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饱满,人若常人,并能从事工作,再次复查未见病灶,唯觉口干,腰酸,其余正常,苔薄白,质淡红,脉弦。此为久病导致肝肾阴亏,治用仙鹤益寿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饭前、睡前口服,以巩固治疗结果,使其完全健康。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