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肿瘤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又称作输卵管癌。一般输卵管良性肿瘤很少见,输卵管良性肿瘤组织类型多,一般腺瘤样瘤相对多见。
(1)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如血清CA125的检测对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 诊断和预后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妇科肿瘤的超声学诊断:B超、彩色多普勒以及B超引导下的肿瘤穿刺活检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的鉴别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3)腹腔镜检查:通过腹腔镜对盆腔器官进行直接的观察,主要用于盆腔包块的鉴别,以及恶性肿瘤的分期等,如对于高度怀疑卵巢癌的患者,避免了传统的开腹探查手术,具有微创、准确的特点。
(4)宫腔镜检查:对于不正常子宫出血的病人,传统的诊断手段有诊断性刮宫、子宫碘油造影术,腹部、阴道B超,但对于较小病变,如小黏膜下肌瘤、小息肉或局灶性内膜腺癌可能发生漏诊,宫腔镜检查是在直视下观察宫腔,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比例。
(5)阴道镜检查:很主要临床价值是协助诊断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与细胞学(我院已开展新柏氏TCT检查)联合应用时,宫颈癌早诊比例达99.4%。
(6)CT检查:确定肿瘤侵犯程度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发现淋巴结转。
(7)盆腔动脉造影术:肿瘤病灶定位,良恶性的鉴别,恶性肿瘤的动脉插管化疗等等。以上检查诊断方法不但达到国内妇科肿瘤诊断技术的规范,更加体现了保健院的特色,其中腹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阴道镜检查均设有专科检查,积累了十余年的丰富经验,提倡以人为本,诊断快捷。
输卵管癌的检查方法:
一、阴道细胞学检查:对有上述临床症状者,如能排除子宫内膜及颈管内膜癌瘤,而阴道细胞学检查阳性,特别是找到腺癌细胞,则应高度疑为本病,但其阳性比例不足50%。有人主张直接检查宫腔吸出物乃至输卵管吸液,可提高阳性比例。
二、诊断性刮宫:进行全面的分段诊刮和仔细探查宫腔,可以除外宫腔、颈管的癌瘤及引起阴道排液的其他良性病变如粘膜下肌瘤等。若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为阴性,则应疑及输卵管癌。若子宫内膜活检阳性,应首先考虑为子宫内膜癌,但不能除外系输卵管癌转移而来的可能性。
三、X线检查:动态数字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有一定价值,但有可能引起癌细胞扩散至腹腔,一般不宜采用。近年采用CT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性质等。
四、B型超声扫描:可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性质及有无腹水等。
五、内窥镜及其他检查 : 腹腔镜、后弯窿镜、子宫镜、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等检查,可除外卵巢、宫体及宫颈的恶性肿瘤。
若术前仍不能确诊,应对疑为输卵管癌者进行有准备的剖腹探查。必要时术中可做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或/及腹水与冲洗液的细胞学检查。
目前根据推测考虑原发性输卵管癌和慢性输卵管炎症,输卵管积水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故对一切输卵管炎的治疗应更加积极。对于输卵管积水的病例,观察和保守治疗应有限度,完全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应予放宽。
输卵管恶性肿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绝大多数为继发性癌,占输卵管恶性肿瘤的80%一90%,原发灶多位于宫体和卵巢,少数由宫颈癌、直肠癌或乳癌转移而来。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蔓延及淋巴转移。病灶首先侵犯输卵管浆膜层,组织形态与原发灶相同。症状、体征和治疗取决于原发灶,预后不良。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少见的肿瘤,其发病的可能仅占妇科恶性肿瘤的0.5%,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多发生于绝经后。由于输卵管良性肿瘤少见且对人体危害不大,所以我今天重点给大家讲解原发性输卵管癌。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因尚不太明确,70%的患者有慢性输卵管炎,50%有不孕史,推断慢性输卵管炎性刺激可能是发病诱因。慢性输卵管炎虽多见,但输卵管癌患者却罕见,炎症即使与发病有关,但并非是诱因。
原发性输卵管癌单侧居多,好发于壶腹部,病灶起自输卵管粘膜,早期呈结节状增大,病程逐渐进展,输卵管增粗形如腊肠。切面见输卵管管腔扩大,壁薄,乳头状或菜花状赘生物。伞有时封闭,内有血性液体,外观类似输卵管积水。镜下为腺癌,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及组织结构分为三级:
Ⅰ级为乳头型,恶性程度低;
Ⅱ级为乳头腺泡型,恶性程度高;
Ⅲ级为腺泡髓样型,恶性程度很高。
输卵管癌早期无症状,体征常不典型,易被忽视或延误诊断,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排液、腹痛、盆腔肿块,称输卵管癌“三联征”。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输卵管堵塞的诊断 下一篇:输卵管不通的诊断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