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神经鞘瘤概述
听神经鞘瘤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其病发没有听神经本身参入。听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7.79%~10.64%,占颅内神经鞘瘤的93.1%,占桥小脑角肿瘤的72.2%,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20岁以下者少见。女略多于男。绝大多数为单侧,双侧者多为神经纤维瘤病。
听神经鞘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国内一组统计听神经鞘瘤1659例,占颅内肿瘤总数19688例的8.43%,与国外统计资料基本相同。本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一50岁,很年幼者为8岁,很高年龄可在70岁以上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发生于小儿的单发性听神经鞘瘤非常罕见。Andersn及Bcntlnck(1972)指出文献只有8例小儿听神经鞘瘤的报告。肿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段,少数发生于该神经的耳蜗部,随着肿瘤生长变大,压迫桥脑外侧面和小脑的前缘,充满于小脑桥脑角凹内。肿瘤大多数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如伴神经纤维瘤病时,则正相反。本瘤届良性病变,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如能切除。常能获得永久治疗。但由于肿瘤与重要的脑干毗邻,手术切除时对神经外科医师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60年代手术显微镜技术的引入.对听神经稽瘤手术是一重大的发展,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死广比例已明显减低,个别报告6%、4%、2%、0%,保留而神经功能亦有明显改善,个别还有保存听神经的。此外.出于神经放射学的进展,如CT及MRI可作到早期或肿瘤定性的诊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出术前早期诊断;术中监测、激光及超声吸引的应用.使肿瘤得以安全切除,这是听神经硝瘤治疗史上的一个飞跃。
二、听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鞘瘤的病期很长,症状的存在时间可数月至十余年不等。但本病的首发症状几乎都是听神经本身的症状.包括头昏、眩晕、单侧耳鸣及耳聋。耳鸣为高音调、似蝉鸣或汽笛声,并为连续性,常伴听力减退。根据二组病例统计.耳聋更为重要,存在于98.3%-100%的病例中,而耳鸣则只在6096左右的病人出现。由于本病的头昏、眩晕都不剧烈,也不伴有恶心呕吐.因此,常不为病人及医师所注意。耳聋则是客观的体征.可以进行测验,但单侧耳聋如不伴有耳鸣常不能为病人自己所察觉.直到完全耳聋或出现其他症状时才得以发现。
cushinB对听神经销瘤的症状曾作了详细的描述,提出听神经鞘瘤的症状发展是有规律性的,症状出现的程序如下:
1、耳蜗及前庭症状,表现为头昏、眩晕、耳鸣、耳聋。
2、额枕部头痛伴有病侧枕骨大孔区的不适。
3、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动作不协调。
4、邻近颅神经受损症状,如病侧面部疼痛、面部抽搐、面部感觉减退,周围性面庞等。
5、颅内压增高症状,如视乳头水肿、头痛加剧、呕吐、复视等。这些症状发展的程序曾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可作为听神经鞘瘤临床诊断重要依据之一。但实际上它只适用于某些典型的听神经鞘瘤病人,对于不典型的病人是不符合的。因而其可靠性不到70%。
三、听神经鞘瘤的诊断
有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和内耳道扩大者,即可确诊。但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为了降低手术死亡人数、病残比例,提高全切除的可能,提高面、耳蜗神经的保留比例,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耳鸣和听力进行性减退的患者,除进行一般神经系统检查外,尚需做下列检查。
1、岩骨平片
听神经鞘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可通过前后位、汤氏位及斯氏位来显示。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l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或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后唇有骨侵蚀,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
2、CT扫描
大于1.5~2cm的听神经鞘瘤用对比剂强化扫描均能发现,尚能显示脑池和第4脑室的变形与移位,不必再做其他放射学检查。但小于1.5~2cm者则难以发现,可采用大剂量对比剂强化后,用重叠扫描技术,以5mm厚度和半速扫描的方法进行,可发现0.6cm的肿瘤。
3、脑脊液检查
2cm以内者蛋白定量多属正常,大于2cm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四、听神经鞘瘤的治疗及预后
听神经鞘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有时因肿瘤过于巨大只能作大部切除。由于肿瘤生氏缓慢,大部切除后常可获得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复发后可再次或多次切除。颅后窝型肿瘤行枕下人路,颅中窝型与混合型皆由颞部人路。较大的肿瘤先作瘤内分块切除.然后再切除包膜以达到全切除。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