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癌晚期能活多久?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患者的生存期包括很多因素。以下是涎腺癌的相关知识总结,我们来了解一下:
涎腺癌是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以腮腺癌为很多见,可占腮腺肿瘤的1/4左右。其次为颌下腺癌和腭部的小涎腺癌,颌下腺和小涎腺肿瘤中约有1/3—1/2左右为恶性肿瘤。舌下腺肿瘤几乎全为恶性。常见的涎腺癌有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恶性混合癌、腺癌和未分化癌等。
涎腺癌原因
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多数涎腺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
一些外来因素象热、慢性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因素。
2、内在因素。
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都被发现与涎腺癌的发生有关。
涎腺癌病理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发生在腮腺很多,其次为腭部、颌下腺和下颌磨牙后区的小涎腺,偶见于颌骨。肿瘤主要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可向上述两种细胞演变的中间细胞所组成。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将粘液表皮样癌分为高分化的低度恶性,中等分化的中度恶性和低分化的高度恶性三种类型。
腮腺癌多为低度恶性,而中度恶性多见于小涎腺。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颇似混合瘤,但病程较混合瘤短,多数表现为数年缓慢增大的肿块,质偏硬,边界不清楚,与深层组织可有粘连,活功度较小,发生在腭部及磨牙后区者,可有囊性变,质地偏软,甚至出现波动感,表面粘膜呈紫蓝色,粘膜下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而被误认为血管瘤或粘液囊肿。
涎腺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或圆柱型腺癌。多见于小涎腺和颌下腺,腮腺较少见。肿瘤主要由导管型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瘤细胞排列成形状和大小不等的团块,团块中央可含有许多圆形或卵圆形空隙,形如筛孔状,此即为筛状型腺样囊性癌,此外,尚可排列成管状型或实体型等。肿瘤生长较缓慢,平均病程为2—3年,浸润性强,显微镜下常见有神经累及,肿瘤常沿血管神经束向远处扩展,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和骨的浸润。
涎腺腺泡细胞癌:过去称为腺泡细胞瘤。肿瘤来自浆液性腺泡细胞,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具有特征性的嗜碱性颗粒状胞浆、核小、染色深,偶见核仁,核分裂罕见,瘤细胞排列成片块状或腺泡状,与胚胎性涎腺组织的终末腺泡和胚芽相似,其病理组织表现为细胞形态的一致性和高度分化,故过去认为是良性肿瘤,但临床上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如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且可发生转移,故应认为是涎腺癌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形态学的表现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不一致是腺泡细胞癌的一个特点。
恶性混合瘤、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这些肿瘤都是涎腺的高度恶性肿瘤。呈实质性,质偏硬,边界不清、固定,增大后可累及皮肤发生破溃、出血等或累及神经引起面瘫等症状。
涎腺癌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多数涎腺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一些外来因素象热、慢性损伤、、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因素。另外,内在因素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因素等都被发现与涎腺癌的发生有关。
涎腺癌症状
也许早期涎腺癌不易被发现,但是到了晚期涎腺癌的症状表现就比较明显了,因此我们要熟悉涎腺癌晚期症状,能够进行科学的治疗。常见的涎腺癌晚期症状有:面部外形改变、鼻阻、流脓血涕以及眼球向上移位,突出等。
癌肿逐渐长大,破坏骨壁,侵入邻近器官出现面部外形改变即为涎腺癌晚期症状。
(1)向内壁可侵入鼻腔,引起鼻阻、流脓血涕和流泪。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外侧壁有肿物突出,组织脆易出血,多伴有溃疡及坏死。
(2)向前壁穿破尖牙窝骨壁致面颊部隆起畸形,皮下可触及境界不清之肿块。
(3)向底壁侵犯牙槽骨,则同侧磨牙或前磨牙疼痛、松动或脱落,局部有肉芽或菜花样组织,同侧硬腭亦可隆起。
(4)向顶壁侵入眶内,使眼球向上移位,突出,运动受限,复视等。
(5)涎腺癌晚期症状还表现在向后侵入翼腭窝压迫上颌神经和翼内肌,有神经痛和张口困难。
头痛也是涎腺癌晚期症状之一:癌肿侵犯神经和颅底,引起剧烈头痛。
涎腺癌体征
粘液表皮样癌:可因食物摩擦或咀嚼食物发生破溃,流出粘性分泌物。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呈局部浸润性生长,极少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较少见,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且可广泛累及邻近组织,并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涎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常沿血管神经束向远处扩展,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和骨的浸润,临床上可出现早期的神经受累症状如疼痛、麻木感、面瘫、舌下神经瘫痪等症状,发生在腭部腺样囊性癌很多见,可累及硬腭骨质引起穿孔。肿瘤可因食物摩擦咀嚼出现破溃,出血,影响进食和说话。
涎腺腺泡细胞癌:多见于腮腺,颌下腺和小涎腺少见。发生于小涎腺者可见于上唇、颊和腭部。偶见于双侧腮腺,是仅次于腺淋巴瘤而为双侧腮腺可同时发生的肿瘤,也是可见于儿童的恶性涎腺肿瘤。肿瘤生长缓慢,呈实质性、有界限、质地偏硬,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有包膜但不完整。
恶性混合瘤、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呈实质性,质偏硬,边界不清、固定,增大后可累及皮肤发生破溃、出血、局部可有疼痛,约有10%病例可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如面瘫等。
涎腺癌检查化验
1、涎腺区肿物,早期可类似良性肿物表现,晚期出现生长加速,肿物固定,疼痛,面瘫,区域淋巴结肿大等。
2、涎腺造影示侵蚀性破坏影像(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CT片可见腺体被边界不清的肿块破坏或挤压移位造影剂外溢。
3、辅助检查
(1)对于临床表现较典型,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鉴别诊断较困难,肿物较大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或疑有转移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C”。
涎腺区肿瘤一般不主张采用活体组织检查,因其部位深在,活检较难取到病变组织,且活检时切开易导致扩散,易发生复发及转移,而且涎腺区肿瘤不管其是良性或恶性皆选手术治疗,所以一般除在术前检查初步确定肿瘤性质外,可在手术时冰冻切片检查确定肿物性质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手术范围,手术后根据肿瘤的性质辅助放疗或化疗,但切勿以后二者作为主要治疗临床上因此而丧失治疗时机者并不少见。
涎腺癌的治疗
涎腺肿瘤不管其是良性或恶性,治疗手术治疗,除在术前检查初步确定肿瘤性质外,可在手术时冰冻切片检查确定肿物性质,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后还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和大小作辅助放疗或化疗。
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较高,可高达36%~47%,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应行完全医治性或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面神经的处理,不论是否发生面神经瘫痪,为完全切除肿瘤而牺牲面神经是必要的。手术中应配合冰冻组织病理切片,以检查手术边缘是否有残存的肿瘤细胞。
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不宜单独行放射治疗,但术后做辅助治疗也可能提高治疗结果。晚期不宜行手术者,姑息性放疗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达不到完全医治的目的。术后也可采用辅助性化疗。
治疗要点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化学和放射治疗。主要有完全医治性全腮腺切除术、颌下三角清扫和腮颈联合完全医治术等。面神经切除后可作神经移植,以重建面神经功能,常用有颈浅神经和腓肠神经。腭部小涎腺癌则作上颌骨次全或全切除术。
粘液表皮样癌:原发肿瘤的完全切除是治疗低度和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的关键,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完全手术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的可能在90%以上。手术不完全,极易导致复发,腮腺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原则上可作保留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但与肿瘤贴近或有粘连的神经分支应予切除,同时作面神经吻合或移植以重建面神经功能。除非颈部已有转移,一般不需作选择性颈淋巴完全医治性切除。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应按照涎腺鳞癌的手术原则进行治疗,如作腮颈联合完全医治术,术后需辅以放射治疗。
涎腺腺样囊性癌:初次治疗必须完全,广泛的完全医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发生在腮腺应作包括面神经的完全医治性全腮腺切除,并注意沿面神经总干的追踪切除,直至神经切端冰冻切片显示肿瘤阴性为止。颌下腺、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应将贴近的骨质和血管神经束切除,大块肿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但术后亚临床状态肿瘤可辅以放射治疗。由于颈部转移的可能较低,不需作选择性颈淋巴完全医治性切除。
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完全切除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原则与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相同,局部切除或作肿瘤剜出术,复发的可能可达66.7%。作全腮腺切除者,复发的可能为9.5%,五年生存的可能在90%左右。
涎腺癌能活多久?
粘液表皮样癌: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呈局部浸润性生长,极少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较少见,可广泛累及邻近组织,并向颈部淋巴结转移。完全手术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的可能在90%以上。手术不完全,极易导致复发。
涎腺腺样囊性癌:血路转移,特别是肺转移更为多见,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少见,仅15%左右。即使发生肺转移,常可带癌生存数年。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一样,由于其病程发展慢,而被误认为良性肿瘤。但其具有高度浸润性,可累及骨质,肿瘤的复发常同时出现肺部转移。
涎腺腺泡细胞癌:局部切除或作肿瘤剜出术,复发的可能可达66.7%。作全腮腺切除者,复发的可能为9.5%,五年生存的可能在90%左右。
恶性混合瘤、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病程短,平均为数月,病情发展快。约有10%病例可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其预后更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较高,晚期及复发者可出现血行转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白血病传染吗? 下一篇:绒毛膜癌晚期死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