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我们可能会感觉到陌生,因为我国的发病的可能并不高,但是在白色人种国家可能就是很熟悉的一种了,统计得出已经超过了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皮肤癌的发病的可能至少达650/10万,在美国的高加索人中,皮肤癌的发病的可能亦高达165/10万,为我国发病的可能的100倍。在皮肤癌中以基底细胞癌很多见,占60%以上。各类皮肤癌的早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非但难以区分其组织学类型,而且易与牛皮癣、湿疹等良性皮肤疾患相混淆,常需借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古人云:正气虚则为岩。易引起正气虚衰的原因,不外情志内伤,冲任不调,饮食不节,体内阴阳失衡,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发生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积块结聚而发生肿瘤。《外科证治全书,石疽》指出,若局部皮肤现小块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后必发大痛,不溃而死。它描述的肿物形态及预后与皮肤恶性肿瘤非常相似。
中医认为皮肤为人之藩篱,易受外邪侵袭,其为病不仅与外感六淫有关,亦与脏腑功能失调相连。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失调,则皮毛不润;肝藏血,疏调血道,肝阴血不足,则皮肤血燥不荣;脾与外邪相夹为患。可见皮肤癌与肺、肝、脾之关系很为密切。外感六淫,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夺精灼液,或湿毒久留,皆可变生恶疮,发为本病。
(1)鳞形细胞癌
早期鳞形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似,一般为红斑样皮损,伴有不同程度的鳞形脱屑和痂皮形成,临床上常难以鉴别。但鳞形细胞癌常在老年性角化过度、慢性溃疡及烧伤疤痕等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色、坚硬、高出皮面的结节;当其表面角化层脱落后可愈合结痂,但不久痂皮脱落而现糜烂面,伴有渗液、渗血,起初糜烂面可愈合结痂,但不久痂皮脱落而再向深部浸润时则形成边缘略隆起的溃疡,基底高低不平,呈红色颗粒状,常伴有坏死组织及肉芽样增生,肿瘤质脆,有继发性感染时常伴有恶臭的分泌物。部分鳞形细胞癌生长迅速而突出于皮面,呈典型的菜花样块物。部分则呈蕈样隆起或疣状突起,表面无溃疡形成,称乳头型鳞形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形细胞癌发展较快,且易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其转移的可能随病灶部位而异,头面部鳞形细胞癌转移至耳前、耳后及颈淋巴结者占5%左右,发生于手背者滑车淋巴结的转移的可能约为20%,位于下肢者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的可能为33%左右;发生血道转移者罕见,肺为常见的转移部位。
(2)基底细胞癌
好发于50~60岁,男略多于女,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为很多见,如鼻翼、内外眦、额、颞、颈等处,发生在躯干者占10%左右。基底细胞癌早期为淡黄色或粉红色略高出皮面的小结,表面光滑,伴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硬,常无疼痛或压痛。如病灶位于较深面者,经过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后,其表面出现鳞片状脱屑,之后反复结痂、脱屑,表面出现糜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其中 央形成一表浅性溃疡,溃疡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部分基底细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此小点色素播散于病灶内并彼此融合呈棕色、黑色或蓝色,称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与恶性黑素瘤相混淆。但根据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常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可与黑素瘤作鉴别。临床上难以区别时应作活检予以确诊。另一方面一种比较少见的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呈光滑的纤维斑样病变,酷似疤痕组织,此表面并无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或隆起等改变,但边界很不清楚;病灶于躯干者多于头颈部,常于确诊时已广泛浸润,所幸者此型非常少见。基底细胞癌发展缓慢,主要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发生于鼻翼、耳廓的基底细胞癌可浸润、破坏软骨,发生在头皮者可腐蚀颅骨累及硬脑膜。虽然Domarus等曾报道过因此病而发生转移死亡的病例,但一般基底细胞癌不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转移者实属罕见。
(3)乳腺外Paget病
1895年Paget首次描述了此病及乳晕湿疹样癌,故名之。因本病系大汗腺癌向表皮内播散所致,故好发于肛周、会阴、外生殖器和腋窝等大汗腺发达的部位。病灶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与乳腺Paget病相似,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大小自0.5~10cm不等,呈褐色或淡褐色,中央潮红、糜烂、其表面覆以少许鳞屑或痂皮。发生于肛周及会阴部者可呈疣状或呈乳头状瘤样突起,患者常感局部瘙痒、刺痛或灼痛,溃破后可并发出血。此病发展缓慢,可局限于局部数年,但亦可发展为浸润性腺癌而导致致命的转移。手术切除后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其复发的可能达31%~61%。
(4)皮肤原位癌
Bowen 于1912年首先描述此病,故又称Bowen病。有学者报道,本病好发于60~70岁,男女之比为0.8~1.2:1,部位以头颈部很多见,占44%~54%。亦可发生于手、躯干、臀部、肛门及生殖道粘膜、口腔粘膜及甲床等处。发生在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者约占72%,多为单发,亦可有2~3个病灶,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稍隆起的皮损,表面有许多脱屑及痂皮,病灶逐渐扩大呈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环状丘疹,覆以棕色或灰色厚痂,不易脱落,若强行剥离,则显露出细颗粒状或细乳头状湿润面,局部有轻微刺痛感。病程发展缓慢,可持续5~35年不等,很少发生溃疡,有20%~30%可演变成浸润癌,约20%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皮肤原位癌合并有其他器官癌瘤者则预后较差。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皮肤癌的不同发病症状表现 下一篇:皮肤癌的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