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良性脑部肿瘤的一种,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的比较多见,术后的营养支持和其他的良性的肿瘤大致相同。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饮食误区又常如影随形地引起很多疾病。很多人是“不会吃”、“不善吃”的,肿瘤病人更应该知道“怎样吃”、“吃什么”的问题。
脂肪:与癌症关系很大的营养元素
总脂肪、动物性脂肪和(或)饱和脂肪水平高的膳食可能增加肺、结肠、直肠、乳腺、前列腺等部位癌的危险性,动物性脂肪和(或)饱和脂肪水平高的膳食还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胆固醇水平高的膳食可能增加肺癌和胰腺癌的危险性。同时,高脂肪膳食会增加肥胖的危险性,而肥胖会增加癌症的危险性。
碳水化合物(糖类):有正负两方面影响
精制淀粉含量高的膳食可能增加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危险性;高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膳食可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
糖类能降低某些癌症的危险性的可能机制,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多种寡糖若被大肠中的细菌利用,能引起肠道内菌群增生,粪便体积增加,并调节结肠的上皮细胞的更新。另一个作用是与胆酸结合,增加粪便体积,从而稀释致癌物的浓度,减少结肠癌的危险性。
蛋白质:尚未发现足够证据有相关性有部分相关性研究显示:
摄入高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存在相关性,但只有少数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发现,也有的证据提示摄入高的动物蛋白质有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但证据不足。
有大量而一致的证据表明,摄入多量类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降低不同部位癌的危险性。β-胡萝卜素含量高的膳食可能降低肺、食管、胃、结肠、直肠、乳腺和子宫颈等部位癌的危险性,维生素C含量高的膳食可降低胃、口腔、咽部、食管、肺、胰腺和子宫颈等部位癌的危险性。
脑膜瘤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近年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手术技巧的提高使得脑膜瘤病人手术治疗结果明显改善,但是近期各家报道仍然存在死亡风险。术后继发脑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回顾分析3个出血病例,年龄均偏大,且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手术中肿瘤供血丰富且与脑组织界限不清楚;提示颅内血肿的出现与病人自身血管因素和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与手术中止血和对脑组织的牵拉也有关系。对于脑干和下丘脑损伤导致死亡的2个病例,我们认为:对于重要功能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应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不能对肿瘤强行解剖切除,否则将导致严重后果。对于重要部位的脑膜瘤,为保全病人术后功能,有时只能大部或次全切除肿瘤,且在手术中要尽可能避免损伤供应正常结构的穿支血管,即使是轻微的损伤,术后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的出现与肿瘤生长部位和体积有关,是肿瘤切除后颅腔内血流动力学和压力梯度改变所致,手术本身无法避免,但若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基本上不会影响病人预后。所以,我们建议对颅后窝和枕顶部体积较大的脑膜瘤术后应常规、及时复查头部CT,尤其病人术后自诉头痛时,更应引起重视。Tondon等报道了2例颅后窝脑膜瘤病人术后继发幕上硬膜外血肿,认为是术后病人凝血功能异常所致。生长在鞍区的肿瘤术后易引起癫(疒间)发作,我们认为与手术过程对额叶干扰有关。术后出现精神症状或原有精神症状加重的病例,肿瘤均生长在额叶或其附近,且影像学示肿瘤周围脑水肿非常明显。Tucha等也报道了额叶脑膜瘤周围脑水肿与精神症状的发生有关。
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几乎各种部位的脑膜瘤均可通过手术治疗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结果,但有些脑膜瘤的手术仍难以避免出现各种并发症。手术时要加强对正常脑组织和神经血管的保护意识,任何情况下不能强行切除肿瘤,否则将增加手术并发症和病死比例。此外,对术后残留、复发以及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可采用放射治疗,部分病人仍可取得较好治疗结果[4]。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