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这些病理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有可能使细胞染色体突变,或细胞分裂速度增快。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它们可能来自硬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但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也可以发生在任何含有蛛网膜成分的地方,如脑室内脑膜瘤来自于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
脑膜瘤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脑膜瘤出现早期症状平均2。5年,少数病人可长达6年之久。FzrRchmg等人观察17例脑膜瘤长达21个月,发现肿瘤的平均年增长体积3.6%,公2例增长速度为l8%和21%。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躯痈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病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
与其他颅内肿瘤一样.手术切除脑膜瘤是很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溜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疗。脑膜瘤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以治疗,不会复发。
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
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生长快向周围组织内生长,发生转移等。
脑膜肉瘤: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病情发展快,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术后迅速发展,可见远处转移。
脑膜瘤依据部位不同,其特殊临床表现亦不同,以下特作略述: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约60%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
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
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鞍结节脑膜瘤:
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脑膜瘤:
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开始,渐至下肢,继而上肢肌力障碍,波及头面部,如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出现双侧肢体肌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癫痫,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嗅沟脑膜瘤:
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
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仅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等。损害表现为: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
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
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
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视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
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
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
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
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