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脑外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2∶1,绝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恶变或为恶性,占颅内肿瘤的15%~18%,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脑膜瘤多起源于脑膜内皮细胞,凡有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绒毛的位置均可发生,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脉络组织,脑膜瘤多见于幕上,以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很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颅中窝、嗅沟、小脑桥脑角,少见于脑室内、天幕、斜坡、枕大孔区、松果体及小脑凸面,脑膜瘤多为实性球形肿块,包膜多较完整,境界清楚,少数为斑块状或扁平状沿脑表面蔓延,血供丰富,由脑膜动脉或脑内动脉供血,少数可囊变、出血、部分钙化或完全钙化,可造成骨质增厚、变薄或破坏。
脑膜瘤诊断一般不难,但位于侧脑室内的脑膜瘤应与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乳头瘤虽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但因分泌脑脊液过多易造成交通性脑积水可以鉴别,四脑室内脑膜瘤应与室管膜瘤鉴别,室管膜瘤平扫信号多不均匀且有分叶,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且发病年龄要早于脑膜瘤,但有时亦难鉴别,多发脑膜瘤应与转移瘤鉴别,并要考虑到神经纤维瘤病的可能,鞍上脑膜瘤易被误诊为垂体瘤,但鞍上脑膜瘤时能见到正常垂体,同时往往有鞍结节或前床突的骨质改变,MR检查对脑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显示与邻近结构关系方面要优于CT检查。其能确切显示病变处灰白质界面受压和移位、周围残存的蛛网膜下腔及邻近脑池和脑沟改变,从而明确肿瘤位于脑外。MR的多方位成像能准确估价肿瘤的大小及与邻近结构关系。
无论T1WI或T2WI,肿瘤信号常不均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或轮辐状,其与瘤内含血管、钙化、囊变及纤维性间隔有关。瘤内血管呈点状或弧线状无信号影,钙化则呈低或无信号斑点状,边缘毛糙,有时难与血管鉴别。血管流空表现不但能识别肿瘤内及周边血管,且可发现肿瘤区大血管被包绕、移位情况,有助术前参考。60%脑膜瘤显示肿瘤相邻硬膜有强化,此即硬膜尾征(dural tail),其产生原因尚有争议,这种增厚的硬膜可能为肿瘤细胞浸润所致或为硬膜反应性改变。硬膜尾征对定性诊断有帮助,但无特异性,同样表现也见于硬膜受累的胶质瘤、转移瘤或神经鞘瘤。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恶性脑瘤早期痊愈的可能大吗? 下一篇:恶性肿瘤脑转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