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淋巴瘤的发病因素尚未清楚,但是该疾病的产生与病毒病因、物理病因、化学病因、免疫因素密不可分。病毒是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与恶性淋巴瘤关系比较密切的病毒有EB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人类嗜B淋巴细胞病毒。
淋巴瘤的发病的可能不仅与吸收辐射的剂量有关,还与受辐射时的年龄有关,25岁以下受辐射的人群,淋巴瘤的发病的可能比其他人群高。医用辐射对人类肿瘤的发病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大剂量辐射对人类淋巴瘤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化学致癌物的种类中的烷化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芳香胺类化合物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化学药物引起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也不很少见,如环磷酰胺、甲基苄肼、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引起恶性淋巴瘤均有报道。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农药及化肥的应用,在农村人口中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不断地增加。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是恶性淋巴瘤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对体内发生突变或癌变的细胞能起到清除的作用。免疫缺陷病人容易发生机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表示多种多样,淋巴结肿大为其特征,以其首发者约占 60% 多发于颈部,其次为腋下、腹股沟,淋巴结大,坚而有弹性,无疼痛。病变也可见于淋巴结外组织器官,引起吞咽困难,鼻出血、腹痛、腹泻、腹水、肝脾肿大、肝痛、黄疸、咯血、胸水、骨瘤、病理性骨折、中枢神经病变、皮肤溃疡等。
何杰金氏病大多表示为淋巴结病变,非何杰金氏病则多表示为淋巴结外病变,二者表示不尽相同,淋巴瘤全身症状有恶寒、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晚期淋巴瘤有贫血及恶病质。
遗传因素与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相关有许多方面的报道,有时可见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兄弟姐妹可先后或同时患恶性淋巴瘤。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易发恶性淋巴瘤;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等药物也会诱发淋巴瘤。
淋巴癌的局部表现:
(1)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质硬,多可推动,早期彼此不粘连,晚期则可融合,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浅表淋巴结以颈部为多见,其次为腋下及腹胜沟。深部以纵隔、腹主动脉旁为多见。
(2)淋巴结肿大引起局部压迫症状:主要是指深部淋巴结,如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压迫食道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症;压迫气管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及紫绀等。
淋巴癌的预后因素:
1.年龄:何杰金氏病患者小于50岁比大于50岁生存的可能高,非何杰金淋巴瘤儿童和老年患者预后一般比年龄在20~50岁者差。
2.性别:在何杰金氏病患者中,女性治疗后生存的可能较高,而在非何杰金淋巴瘤中,男女预后无多大差别。
3.病理:何杰金氏病患者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很好,5年生存的可能为94.3%,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次之,而以淋巴细胞削减型预后很差,5年生存的可能仅27.4%。非何杰金淋巴瘤中,滤泡型淋巴细胞分化好,6年生存的可能为61%;弥漫型淋巴细胞分化差,6年生存的可能为42%;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4年生存的可能为30%。
4.分期:何杰金氏病患者,Ⅰ期5年生存的可能为92.5%,Ⅱ期为86.3%,Ⅲ期为69.5%,EF期为31.9%。
5.全身症状:伴有全身症状的何杰金氏病患者预后比无全身症状者差,而对非何杰金淋巴瘤,全身症状对预后的影响较小。
美国医学家日前研究发现,过多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会导致淋巴癌。美国加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医学家近期对“药物治疗是否会增加患病风险”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医学家指出,儿童时期,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多于10次的人,其成年后患淋巴癌的可能性将会提高26%。研究人员对3187名淋巴癌患者进行了淋巴瘤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有3055名患者过多服用了抗生素类药物,这些患者的淋巴内都存有抗生素药物形成的致癌细胞。
医学家同时指出,抗生素类药物在20世纪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这也是淋巴癌患者增多的主要因素之一。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经常发烧也要小心淋巴瘤! 下一篇:淋巴瘤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