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概述
原发性肝癌(PHC)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原发性肝癌根据其主要症状和体征,属中医 “肝积”、“臌胀”“癖黄”“肝壅”“症瘕”“黄疸”等范畴。原发性肝癌所独具的肝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多为钝痛或刺痛),上腹部包块、食欲减退、全身乏力、黄疸、痞块、腹胀、出血、发热,晚期病人多数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也有向肺、骨、脑等部位转移的恶病质,预后不良。近年来,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防治工作有较大的发展。对改善症状,延长寿命,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确有一定优势。
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七情内伤,邪毒内侵,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致气机失调而致肝气郁结,胸肋胀痛、郁闷不舒、腹满或串痛遂之可见。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凝聚日久,渐成肿块,必成症积;肝气横逆,饮食劳倦,肝脾受损,脾虚运化失职,气机阻滞,痰浊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不解,黄疸遂成,则见胸腹满闷,纳少食呆、恶心便溏、浮肿臌胀、苔黄腻、脉滑数等。若正气虚损,邪之所凑,日久伤及肺肾,水湿不化,成湿成瘀,积聚日久,气血耗损,腑脏受损,阴阳俱虚,故见身体日益消瘦、乏力、面色神差,气短心悸,体力不支,走向恶性循环。总之,七情内伤,邪毒内侵,饮食劳倦,肝脾受损,气血不和,脏腑虚损,则气滞血瘀,湿热邪毒,蕴结不解而成,为正虚邪实证。
三、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1)肝郁脾虚型
主 证:胁肋胀痛、右侧为甚,胁下痞块,时有坠痛,胸闷不舒,恼怒后加重,善太息,恶心纳少食呆,口苦腹胀,心情急燥,下肢浮肿,时有便溏,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 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2)气滞血瘀型
主证:胁痛如锥刺,脘腹胀闷,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食少,嗳气泛酸,形体消瘦,肢倦乏力,胁下痞硬,推之不动,呃逆嗳气,便干尿少,手见肝掌,颈、胸背、面部可见蜘蛛痣、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条状,脉弦涩或涩。
治 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化痞止痛。
(3)肝胆湿热型
主 证:右肋剧痛,脘腹胀满,或腹大如鼓,黄疸发热,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纳食减少,烦躁难眠,大便干燥或闭结,小便短赤不利,胆红素升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厚腻,脉滑数。多见于晚期肝癌伴黄疸者。
治 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4)脾虚困湿型
主 证: 神疲乏力,纳呆消瘦,腹胀腹满,胁痛肢楚,腹满肠鸣、有时腹泻。倦怠、肤色苍黄、肝脏肿大,下肢酸软无力、浮肿或周身浮肿或有腹水,严重者腹大如箕,舌质淡,苔薄腻,脉滑或濡。晚期肝癌腹水者为多见。
治 法:健脾益气化湿、疏肝软坚化痰
(5)肝肾阴亏型
主 证:胁肋隐痛,绵绵不休,纳少消瘦,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皮下出血点,心悸少寐,头晕心烦,腰膝酸软,黄疸尿赤,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甚者呕血,黑便,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 法:滋补肝肾,养血柔肝,利水解毒。
(6)湿热瘀毒型
主 证:上腹肿块,脘腹胀,腹大如鼓,肤目晦暗,心烦口苦,恶心食少,便结溺黄,发热汗出,舌红或绛,少津,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 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7)气阴两虚型
症 状:右胁隐痛,低热不退,精神疲倦,动辄汗出,口干欲饮,舌黄苔少,边有齿印,脉细元力。
治 法:益气养阴。
(8)症状不显著型
主 证: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腹部包块,或轻微乏力、纳差、腹胀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治 则:健脾益气,软坚化痰。
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应用到中来,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在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治疗结果。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 下一篇:肝癌晚期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