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 是发生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已在一些地区取得较好的预防肝癌的效果, 应当继续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同时加紧丙肝疫苗的研制。药物预防和饮食因素对肝癌的预防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简称肝癌, 是指原发灶发生在肝细胞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2002 年全世界肝癌发病人数男性为442 119 人, 在所有肿瘤中居第5 位; 女性为184 043人, 在所有肿瘤中居第8 位。肝癌预后差、病死比例高。由于通常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 已失去了治疗的有效时机, 故肝癌的一、二级预防是有效防治肝癌的关键。
1 肝炎病毒
肝癌危险因素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文献, 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所致肝癌占全部肝细胞癌发病数的80%以上, 其中HBV 感染为发展中国家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 而HCV 为发达国家的主要病因。台湾一项有11 893 名研究对象的前瞻性研究表明, 排除了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 与HBsAg 和HBeAg 均阴性者相比, 仅HBsAg 阳性者患肝细胞癌的相对危险度为9.6( 95%CI:6.0~15.2) , 而HBsAg 和HBeAg 均为阳性者患肝细胞癌的相对危险度为60.2 ( 95%CI:35.5~102.1) 。启东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1994~2000年收集的181 例肝癌新发病例中, 所有患者都感染了HBV, 而同时感染HCV 者仅占5%[8] 。在某些地区, HBV 与HCV 引起肝癌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台湾对1981~2001 年8 个医疗中心收治的18 423 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 HBV相关的肝细胞癌所占比例20 年来持续下降, 男性由81.5% 下降至66.2% , 女性则由66.7% 下降至41.4%; 比例下降的原因并不是HBV 相关的肝细胞癌死亡减少, 而是由于HCV 相关的肝细胞癌增多[9] 。一项涵盖55 个病例对照研究的中国人群原发肝癌危险因素的Meta 分析也表明, HBV 感染(OR=11.34, P=0.000) , HCV 感染(OR=4.28, P=0.000) 和肝炎史(OR=5.17, P=0.000) 是中国人群发生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丁型肝炎也可能是肝癌的危险因素。HDV 是缺陷RNA 病毒, 其复制需HBV 帮助。估计5%HBsAg阳性患者重叠HDV 感染, 有研究显示重叠感染后肝损伤更严重, 更易发生肝硬化, 进而发展成肝癌。但也有少数报道显示HDV 感染与肝癌无关。HDV 与肝癌的相关性尚处于讨论中。
2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AFB1) 是我国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对广西南部HBV、AFB1 与肝癌关系的观察发现, AFB1 水平与肝癌死亡人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在对启东、扶绥居民AFB1 摄入量调查时发现两地高发区居民尿中AFB1 排出量均显著高于低发区者。
黄曲霉毒素还会与HBV 感染产生协同作用, 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启东研究表明, 即使中等程度的暴露于黄曲霉毒素, 也会使HBV 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增加2 倍。
3 其它危险因
除了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有较明确的病因关系以外, 有些因素也被认为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如肝硬化、脂肪肝、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遗传性血色病、毒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DNA 修复基因遗传多态性、吸烟、饮酒、饮用水污染、食用霉变食物、砷暴露和肥胖等。另外, 有些因素可能与肝癌有关, 但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论, 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口服避孕药和血吸虫感染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下一篇:肝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