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极为困难,其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病死比例、复发的可能均较高。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较高,必须做到认真、仔细、准确地观察,对其预防性处理有着与术后生存的可能相关的意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才能减少和及时发现大出血、胸腔积液、肝功能衰竭、胆汁瘘、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病死比例。
一、手术后出血
手术后出血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所有肝癌术后并发症的9%-29%。引起术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完全,血管结扎线脱落,继发感染引起的出血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如术后24-48小时引流管内仍有鲜红的血性渗液大量引出,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此时可结合血压和脉搏的变化判断出血量,必要时及早剖腹止血。如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创面广泛渗血,则需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原发性纤溶则可输6-氨基已酸或对羧基苄胺。
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
原发性肝癌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切除术后,残肝体变小,门静脉血流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术前已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则更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大量肝切除后,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目前主张术后静脉给予抗酸制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药,可防止溃疡发生。发生大出血后,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如证实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可经内窥镜给予注射硬化剂,在不具备上述止血技术时,则置入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并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及其他止血药物。
三、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死亡人数极高。周信达统计896例原发性肝癌切除资料,术后一个月死亡人数为4.6%,其中肝功能衰竭占58.5%。因此,对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是降低术后死亡人数的关键。肝功能衰竭通常有急慢性之分:1、急性型表现为术后一至二天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脉搏细速,呼吸急骤,尿少甚至无尿,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血清白/球蛋白比值迅速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总胆红素急速上升,超过85μmol/L。多因消化道出血,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等于数日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慢性型可在术后数天或数周发生,临床表现较急性型缓慢,但持续高热,黄疸,腹水逐渐加重,低蛋白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及消化道出血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多因肝,肾功能衰竭死亡。
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肝实质细胞病变的范围及程度,肝切除量,麻醉,失血量及输入库血的量等。其中,肝实质细胞病变的范围及程度很为重要。因此,术前正确地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切肝范围,是避免术后发生肝衰竭的重要措施。
一旦发生肝衰竭,务必加强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第日静脉补给大量(400-500g)葡萄糖,不但可提供第日的热卡需要,减少组织蛋白分解,还可起到促进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过程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氨。2、第日静脉给予乙酰谷氨酰胺750-1000mg,或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及精氨酸,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3、第日静脉给予支莲氨基酸或高支莲氨基酸,低芳香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20-100g,对改善肝性脑病有一定帮助。4、第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60mg,对促进残肝再生及治疗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效果,一般是按此剂量连用二至四天,随后根据病情逐渐减少用药量。5、温热水高位灌肠。6、口服肠道抗菌药物。7、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根据病情予以及时处理。8、如有脑水肿发生,应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剂。9、禁止应用吗啡,巴比妥类及冬眠灵等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更不能用含氨制剂。10、第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K等。
四、胆汁漏
术后腹腔引流常引出少量来自肝创面的胆汁性渗液,只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多数在术后三至七天内逐渐减少,停止而自愈。如果胆汁渗液不见减少,反而增多,提示可能有较大的肝管残端未闭合或结扎线脱落。倘若无腹膜炎体征,则继续保持负压吸引,一般2-3周,很长1-2个月,引流出的胆汁量会逐日减少,胆瘘自行封闭。一旦发生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应尽早施行手术。如术中发现较大胆管损伤时,应作修补。结扎线脱落者,予以重新结扎,并行胆总管T形管引流,有利于胆道瘘口的愈合。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原发性肝癌并发症 下一篇:原发性肝癌的伴癌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