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在肿瘤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时常遇到出现全身瘙痒的肝癌病人,导致病人坐立不安,治起来也比较困难。那么,肝癌患者出现黄疸瘙痒如何治疗?到底肝癌病人出现瘙痒能得到控制吗?肝癌黄疸能不能完全消退呢?
从中医的角度说,瘙痒属“痒症”、“阴痒”范畴,病因大都由湿热蕴于肌肤,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肝胆湿热下注……兼因湿热内蕴所致。
现代医学则认为,肝胆疾病引起皮肤中胆盐、胆汁、尿素或其它代谢产物增多,是引起皮肤瘙痒的因素之一。而且,目前西医也开不出什么特效药,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减黄治疗,如果是肿瘤压迫胆管引起的,可以进行减黄手术方法主要有内支架置入及体外引流两种。如果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可以应用减黄的中药及西药,口服加输液治疗!
其实,肝癌本身并不会引起皮肤瘙痒,从以上产生瘙痒的原因中得知,肝癌病人的皮肤瘙痒,来自于“黄疸”,黄疸引起湿热下注,引起皮肤中胆盐、胆汁增多,这才是引起肝癌病人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就必须从病因上治疗,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由此可见,肝癌病人出现“瘙痒”,一般都说明病人已出现黄疸,瘙痒由黄疸引起,要止痒,首先就要退黄,只有黄疸被控制住了,抑或黄疸退了,瘙痒就会不治而愈。
专家对此临床上的治则:退黄去湿,止痒。在用药上,以退黄去湿为主,稍加一味治皮肤瘙痒的药物,临床上笔者好用“白藓皮”,往往都能手到治疗后的情况,当然,效果能达到什么程度,那要看黄疸的情况,也就是说,要看实际病情,个别晚期肝癌病人的黄疸是无法用药完全医治的,这类病人的“瘙痒”就只能是一定程度地减轻,难以完全消除。
肝癌的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肤、巩膜、粘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在1.0毫克%以下,当超过2毫克%时,临床上出现黄疸。若血胆红素的浓度已超过正常范围,而临床上未表现出黄疸,称为隐性黄疸。中医辨证治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脾虚湿盛,湿从寒化
主证:身目黯黄,色泽晦黯或如烟熏,食少神疲,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脘腹胀闷,畏寒肢冷,或见腹大胀急,早宽暮急,大便搪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滑或微弱。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化湿。
方药:茵陈莪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物:茵陈、附子、白术、干姜、桂枝、山药、黄茂、苍术、郁金、厚朴、茯苓、猪苓、泽泻等;伴腹大坚满,早宽暮急者,可酌加陈皮、大腹皮、大黄、甘遂、芜花等。如伴见黑便、呕血者,可加白及、灶心土、阿胶等。
2、湿热内阻,湿从热化
主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苦,心烦懊恼,食欲不振,脘腹胀问,尿少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物:茵陈、桅子、大黄、黄书、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白鲜皮、防己、猪苓、茯苓、薏苡仁、泽泻。热重于湿者见全身发黄,色泽鲜亮,壮热口渴,烦躁不安,或伴神昏谚语,或吐血黑便,可酌加犀牛角、黄连、生地、玄参、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上茯苓等清热解毒之品,或加大小蓟。首草。丹皮、地榆等凉血止血剂。湿重于热者可见身目黯黄,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可酌加桂枝。白术、厚朴、霍香、苍术。砂仁等c湿热并重者可见头身困重,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而黄,脉懦弱或德数,可加葛根、木香、厚朴、木通等。
3、瘀血内阻,胆腑不利
主证:身目黯黄,色泽晦黯或如烟熏,口淡不渴,胁下刺痛,积块坚硬,固定不移,时有寒热,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川穹、红花、赤芍、当归、五灵脂、元胡。香附、乌药、积壳、茵陈、郁金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老年肝癌的临床表现 下一篇:肝癌患者需要忌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