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形成多于患者机体自身因素和手术的方式方法以及手术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情况做正确的手术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状。肺癌术后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
一、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有低血压、心脏骤停、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1、低血压原因多为术中失血过多,血容量不足、心包内肺切除对心脏的刺激、心包填塞、心疝、呼吸功能不全、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术前已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劳累及房性、室性早搏者,由于心功能原已低下,再加剖胸手术、麻醉及缺氧,更易发生术后低血压。此时,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EKG、尿量外,应针对不同的原因予以具体调治,如血容量不足,应予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和缺氧。如系心功能低下者,应予适量强心剂如西地兰等以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量。如低血压状态不易纠正,宜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拟交感神经药物,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时纠正低钾及代谢性酸中毒后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心衰由于右心功能减低、I术后缺氧、老年、体弱等,容易发生心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痰、肺部湿哕音等,应迅速给予强心利尿剂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宜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硝普钠、前列腺素E等治疗。
3、心律紊乱肺癌术后,尤其老年、肺功能低下者,由于缺氧、精神高度紧张、自主神经平衡失调,监护仪上可频频出现室上速、房扑、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常发生于术后48小时内,其发生的可能几乎占术后病人的l/3,尤其是高龄、低肺功能、诱导化疗后及术前EKG有异常者,充分显示了术后监护的重要性。对偶尔出现的房性、室性早搏,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室上速,当其频比例超过140 7欠/分,就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应予维拉帕米、腺苷等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颤的治疗药物是洋地黄制剂。若室比例仍在140影分左右,宜予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草。室速的治疗,利多卡因为治疗,普鲁帕酮也十分有效,如为洋地黄中毒,应予苯妥英钠。
二、肺癌术后出血及血胸
肺部术后,由于胸内负压的影响和创面渗出,常有一些血性渗液,其量与胸膜腔的粘连程度、范围以及叶裂有否不全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然,术中的失血量和输血量也是重要因素。输血量越多,对凝血机制的影响越严重,术后失血量也越多。一般说来,肺叶切除术后24小时的引流量约500ml。至于广泛胸膜外剥离,尤其是胼胝样粘连的胸膜外剥离,叶裂融合者,出血量常可达到1000ml以上。这种渗血,一般都可逐渐自行停止。至于手术后出血和血胸,应该根据出血量,尤其是单位时间内的失血量和病员的全身情况,如血压、心比例、呼吸、四肢皮温以及有否出冷汗等,经过综合分析后迅速作出诊断,并采取果断的治疗措施。
当在快速输血、输液的情况下,血压仍不稳定、心比例加快、呼吸急促、四肢末梢厥冷、全身出冷汗,即使胸腔引流量已减少但色泽鲜红,水柱波动变小甚至消失,并有小的血凝块从引流管内流出,结合术侧叩诊呈浊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呼吸音减弱、消失或呈管状呼吸音,应该考虑已有血胸形成,再次手术是惟一的抉择。当断不断,势必贻误时间,错失抢救机会。
1、出血原因手术后出血的原因很多,除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外,直接与手术因素有关的可归纳为:
(1)肺部大血管结扎线或缝合线滑脱: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却非常紧急、突然、有措手不及的险情,往往发生在术后搬运病员时,骤然出现严重休克或心跳骤停。
(2)粘连处出血:尤其是胸膜外剥离后胸顶部或肋膈角的出血,术中止血也可能较为满意,由于负压的影响,剥离创面渗血或电凝处血痂脱落。
(3)肋间血管破裂及肋骨断端骨髓腔的出血:多见于切断后端肋骨时损伤了肋间血管。手术时有可能由于开胸器撑开后压迫止血或纱布填塞而不出血,关闭时若未认真检查和处理,术后可再出血。
(4)支气管动脉出血:支气管残端缝合时,不管用钳闭器或缝合法,一旦忽略了对残端两侧的支气管动脉(切断支气管后,该动脉常可缩入纵隔胸膜内)的处理,术后在负压作用下,暂时闭合的血管可因血痂脱落而再出血。
(5)肺断面出血:当叶裂不全或行肺段切除时,断面处理非常重要。缝合断面应该全层缝合,既可达到止血,又可防止断面血肿、继发感染形成断面瘘。但缝合过密可影响术后肺的扩张和肺功能。断面处理不完善也是术后出血的原因之一。用特可靠或止血纱布覆盖断面,既可止血,又可封闭断面的漏气。
(6)术中、术后凝血机制损害:多发生在术中大量输血的病人。由于输血过多(3000ml以上)而引起凝血机制异常,血液不易凝固而导致术后出血。
2、肺癌处理术后出血是胸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应该根据出血量(尤其是单位时间内的失血量)以及病人的全身情况迅速作出诊断和处理。对凝固性血胸的处理,既应重视血胸形成后所引起的心肺功能影响、发热以及继发感染的潜在威胁,也应了解凝固性血胸机化后所引起的肺功能损害,以积极的态度作出及时、必要的处理。遇到下列情况,应作再次手术:
(1)术后瞬间出现严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表现为脸色苍白、冷汗、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胸腔引流液呈鲜红色,用手挤压引流管时有热乎乎的感觉。这是活动性出血的佐证,应在补充血容量时作好再次剖胸的准备,避免措手不及。
(2)经输血、输液等积极处理,血压不升或上升后又迅速下降。
(3)引流液的色和量是监视胸内出血的重要依据:当在胸内出血时,引流管的水柱波动突然消失,引流管内有血凝块流出,呼吸频比例加快,出现鼻翼扇动、心比例加快、气管向健侧移位,这是凝固性血胸的临床表现。尽管经积极抗休克处理后,血压已平稳,床旁胸片显示第五、六后肋以上呈一片致密状阴影,根据不同体型,估计每一肋间的出血量为150-200ml计算,估计胸内积血量在1000ml左右,应该再次手术,取除凝血块,既可立即改善临床症状,也可减少胸腔感染的机会,且可避免凝固性血胸的纤维膜包裹肺组织后对肺功能的影响。
三、肺癌术后胸腔感染及残端漏
发生残端瘘后,胸腔内积液可因体位改变而进入支气管树内,尤其全肺切除术后,有窒息的危险。由于气道分泌物可在吸气时进入胸膜腔,污染而导致脓胸。残端瘘多在术后15天左右发生,很迟10年。一般说来,7天内发生的瘘,多与缝合技术不当有关。彭文彬等报道的3l例残端瘘中,残端癌占29.5%。
1、诊断肺切除术后残端瘘的主要表现为术后10天左右,突然发热,出现刺激性咳嗽,咳出果酱色或淡红色泡沫样稀痰,并与体位有关,当瘘口较小时,健侧卧位容易咳出,瘘口较大时,平卧位也可有呛咳及果酱色痰液。肺部可闻及哕音,胸部x线可显示气液胸表现,胸腔穿刺可见抽出之脓液与咳出痰液性质相一致,若向胸腔内注入美蓝,即有蓝痰液咳出。
2、治疗根据瘘形成的原因和肺切除手术的种类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一周内发生的早期残端瘘:与残端处理技术有关,如缝合不良、结扎线脱落、全肺切除术后硬质吸痰管刺破支气管膜部等。由于感染尚局限,宜再次手术。小心细致地切除过长的残端,剔除软骨,作黏膜外缝合术。
(2)袖状支气管肺切除术:发生残端瘘后易并发残端肺血管瘘,应及早行全肺切除术治疗。
(3)下叶切除术后残端瘘:应予定位后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如瘘口较小,可自行闭合;若瘘口大,不能闭合或残端全部裂开出现呼吸困难时,宜行余肺再切除术,在右侧可再行右中叶切除术治疗。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