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的可能中占首位。近年来其发病的可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恶性程度高、发展快,且早期缺乏特异征象,确诊后往往已届晚期,预后不良,所以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是胆道外科迫切的问题。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胆囊癌的办法。其术式包括单纯胆囊切除、胆囊癌完全医治手术及扩大完全医治术等。
手术方式应根据TNM分期及肿瘤侵犯的范围来选择,并应确保达到R0切除。对T分期为Tis及T1a的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达到完全医治效果。
1、Tlb患者,由于淋巴结转移可能升高,单纯胆囊切除术可能达不到R0切除,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行胆囊癌完全医治术。
2、T2患者应至少行胆囊癌完全医治性手术,即切除完整的胆囊,胆囊床所在的肝Ⅳ段、V段次全切和区域淋巴结清扫,同时可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切缘来决定是否行扩大切除(如右半肝切除及胆管切除)。
3、T3、T4期患者常需行扩大完全医治术,其切除范围可包括右半肝、肝中叶甚至右三叶切除,肝外胆管、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清扫,腹腔干、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等。但扩大完全医治术尚存在争议,手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判断其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尽量减少或避免与手术相关的死亡。
此外,在开腹手术前也可行腹腔镜探查以确定疾病分期,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胆囊癌需手术治疗,具体术式视病情而定:
1) 病变局限粘膜者(I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木,不需完全医治术;
2) 凡达II到III期,即侵及粘膜肌层、肌层和全层,甚至有肝门、胆总管周围及十二指肠后淋巴结转移者,则需行扩大胆囊切除术,邻近肝组织切除3~5cm,疑转移淋巴结及脂肪组织一并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还可行胆总管切除,胆肠吻合术;
3) 若肝脏已有转移,则视情况行胆囊切除及肝脏楔形切除,或切除右半肝,乃至右三叶;
4) 胆囊癌广泛浸润邻近器官,胆总管亦受累及有梗阻者,已无手术切除可能,并予放射治疗。
5) 由于胆囊癌治疗结果不理想,因而目前主张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超过1厘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病等应早行胆囊切除术,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
因此,在胆囊癌术后难免会出现许多不可测的结果。在临床经验得出,胆囊癌术后的并发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胆囊床的异常渗血:其原因大多是肝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受影响或在分离胆囊体部时对肝面损伤过多所致。
2、胆瘘:多发生肝叶切除肝创面胆管处理不当或肝内胆管分别与空肠吻合,因肝内胆管开口众多,有时难以处理妥善,改用胆管成型后与空肠吻合,胆汁瘘发生减少;亦可发生于经肝引流管穿出肝表面处。
3、胆总管周围静脉出血: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胆总管周围常有扩张的静脉,当分离胆囊管时可造成静脉的损伤而出血。
4、胆管损伤:在胆囊癌切除手术中,胆总管及肝总管损伤的发生的可能为2%,由于损伤的原因和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完全切断结扎可造成急性胆管阻塞,术后患者会有黄疸表现,部分或完全切断,未进行结扎或缝合术后患者可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形成胆汁外漏,很难补救和处理。
5、胃肠道损伤:胆囊癌致胆囊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时,在分离胆囊的过程中易损伤结肠、十二指肠或胃窦,手术操作时应注意。
总之,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胆瘘,占手术总数的1.1%,其他并发症依次为感染,梗阻性黄疽,出血,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后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约为2%。因此,术后给予恰当的抗生素和胆管癌的中医治疗,能改善肝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胆囊癌病人三大时期症状 下一篇:胆囊癌症状及检查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