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和肿瘤学影像诊断的进步与切除技术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的可能有了显著提高,但远期治疗结果仍不满足,关键在于癌组织侵犯血管及切除断端癌组织残留。由于癌组织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因此提高远期治疗结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切除的可能,提高切除的可能的关键又在于以下几点。
1、了解肝门部胆管癌向肝侧及四周浸润情况
Sakamato 等告62例切除标本,发现近端浸润类型:①粘膜扩散主要为乳头型及结节浸润型肿瘤,而粘膜下扩散主要为弥漫浸润型及结节浸润型肿瘤;②它由直接扩散及淋巴扩散组成,平均长度为6mm,粘膜扩散>20mm者,占13%,无肿瘤边缘>5mm切除者,则无吻合口复发。从而得出结论:①近端浸润类型与大体类型密切相关;②粘膜下浸润长度通常<10mm,表浅扩散癌仅见10%;③切除无肿瘤边缘>5mm是适宜的。
日本铃木告,肝门部胆管癌从左右肝管汇合部到癌前端距离为12~98.2mm,平均为41.2mm,从解剖学看,右肝管平均长度7mm,左肝管平均长度13mm,强调肝门部胆管癌必须行肝切除,并认为尾叶多有浸润,浸润比例达44%,尾叶胆管上皮浸润达54%,实质内浸润达39%,胆管壁外浸润达31%。其他告,肝门部胆管癌有40%~59%浸润尾叶胆管支与尾叶实质。
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在早期则可浸润临近的门静脉、肝动脉、肝实质与尾叶,难以行性切除,即切除所有的肿瘤,包括长入神经四周组织中及沿胆管壁扩散相当距离的肿瘤组织。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与长期存活关系密切。有推荐广泛肝切除,甚至切除+移植,认为肿瘤为多灶性,肝切除不能确保阴性肿瘤边缘且有肝衰等并发症。
肝门部胆管癌以局部浸润为主,沿神经及淋巴四周间隙扩散,因胆管与肝动脉及门静脉间距平均1.6mm,故也常受侵犯,右肝动脉在肿瘤与门脉之间通过,如保留右肝动脉,可使胆管四周肝实质切除不充分,成为非切除的原因之一。
2、合理的切除治疗
1954 年Brown与Mayers完成首例切除。Bhuiya等主张有条件时行PTCD,其目的:①可减轻黄疸;②可估价胆道系统,确定肿瘤扩散范围;③可行经皮胆道镜活检,以获组织学诊断。Nagino等主张肝段切除+尾叶切除进行治疗,告193例,其行肿瘤切除138例,其中124例合并肝段及尾叶切除,合并门静脉切除41例,并肝胰十二指肠切除16例;其住院死亡人数为9.9%,切除97例,3年存活的可能为42.7%;5年存活的可能为 25.8%。认为在正确估计侵犯程度的基础上积极行肝切除可改善预后。
Miyazaki等提出肝Ⅰ+Ⅳ段切除的治疗新途径,认为梗阻性黄疸+大量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并发症与死亡人数高,肝切除量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其告的3例肝Ⅰ+Ⅳ段切除,右肝断面肝管分支3~4支及左侧1~2支与空肠作吻合,既达性切除,又减少了肝衰的发生。同时比较了不同术式对切除的影响:非肝切除13例切除的可能为38%,并肝段切除切除的可能达75%,并尾叶切除切除的可能为90%,肝Ⅳ+Ⅰ段切除或中心两段切除,切除的可能为100%;扩大左叶切除,切除的可能为70%,扩大右叶切除33例,切除的可能为72%。
Miyazaki等告76例中75例合并肝切除与肝外胆管切除,包括重建肝动脉7例,重建门静脉20例,达到切除的在局部切除中占45%,合并肝切除者占75%,P<0.05;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肝切除组为34%,局部切除组为28%;死亡人数为4.6%,其中肝切除者占15%,局部切除者为0。认为不论是局部切除或是合并肝切除,只要达到切除,预后佳。
Burke等根据扩散类型与术前临床分期,进行性切除,强调了肝切除的重要性。其告的87例中,21例术前则判定肿瘤不能切除,39 例经剖腹探查后确定肿瘤不能切除,23例伴有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以上52%由于转移不能切除,28%属局部晚期疾病,33%切除了肉眼可见的肿瘤,其中 83%有阴性肿瘤边缘,22%合并了部分肝切除。结果:30天死亡人数为7%,平均随访26个月,存活>60个月者均为切除缘阴性者。结论:半数不能切除者为腹内转移的结果,术前影像诊断为不能切除者主要为局部扩散,而对淋巴转移估计不足,约1/3患者能达切除,这取决于:①阴性肿瘤边缘;②合并必要的肝切除;③肿瘤的临床分期同切除的可能相关。
Ogura等告66例肝门部胆管癌,44 例行胆管切除与肝切除,22例仅行胆管切除,发现随着病理分期的增加,镜下肿瘤扩散的发生的可能及切缘阳性比例明显增加,壁外肿瘤扩散占75%,向肝侧扩散多于向十二指肠扩散,癌侵犯尾叶42.9%,伴肝切除者中68.2%获切除,仅行胆管切除者中27.3%获切除。结论:肝段切除合并尾叶切除,改善了切除的可能与预后,但并发症高。
3、关于血管合并切除的效果
吉川达也告15例,合并门脉切除6例中3例死亡,3例分别存活5个月、 6个月及18个月;合并肝动脉切除6例,1例死亡,3例分别存活4个月、7个月及11个月。草野敏臣等用胃网膜右动脉重建肝动脉4例,2例有狭窄,术后2~3周闭塞,但已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横结肠动脉及大网膜动脉的侧支血流,余2例通畅。合并门静脉与肝动脉切除3例,1例死亡,2例分别于6个月及9个月死亡。一般重建动脉如通畅2周后即使闭塞,其向肝多数侧支血管已形成,一般说来肝动脉重建长期通畅者少。一般认为右肝动脉切除无大问题,如合并 2个肝段切除+肝动脉切除则后者必须重建,此涉及肝再生及胆管血运保持,未行肝切除者不一定重建肝动脉。
门静脉切除1~2m长后可行端端吻合,30分钟完成可耐受,如超过30分钟,可同时阻断肠系膜上动脉,但有肠瘀血出现,如超过60分钟,门静脉阻断则需转流,如肝功能欠佳,可改用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脐部的转流,如血流量不能确保,需门脉双重转流之;在肝内或门脉右支切离时,向肝门部转流困难可先行肝动脉切除重建,然后再行门静脉切除重建。门静脉切除吻合,可用髂静脉移植,从多组合并血管切除重建者看,切除的可能有提高,但远期存活的可能不很高,有待积累经验,对于切除不能再建的紧急处理,可用动脉远端与门静脉或分支吻合,使门脉血流部分动脉化,如回结肠动脉-静脉,肝固有动脉与肠系膜下静脉吻合。
4、减少术后并发症即预后相关因素
Su等观察20个临床实验指标,探讨与术后合并症与死亡人数关系,认为合并胆结石,ALT<90u/L,其术后并发症低;认为TB≥10mg、切除及组织类型为3个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①外科切除的存活的可能很高;②白蛋白>30g/L并发症明显减少;③术前减轻黄疸,切除,高分化腺癌较中、低分化者有更长的存活的可能。Klempnauer等总结337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可能为49.2%,包括肝移植54%,具体包括:胆管分叉切除37例,合并肝切除77例,合并肝与血管切除4例,肝移植32例,根据存活>5年的32例临床病理资料认为:①长期存活均为非晚期病变;②淋巴转移与残余肿瘤是主要制约因素;③长期存活者仍有复发危险,强调切除伴很好的生活质量。
术前门静脉栓塞治疗可提高切除的可能。Mizuno等告术前门静脉分支闭塞可诱发闭塞侧肝叶萎缩→非闭塞肝叶代偿肥大→减少切除术后肝衰发生的危险。通过大鼠测定DNA多聚酶α与有丝分裂指数证实,胆汁淤滞性肝脏类似非淤滞性肝脏,细胞增生不受黄疸抑制,不受预先胆道外引流影响,仍可抑制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再生。认为,门静脉栓塞不受黄疸的影响,但可导致闭塞肝叶缩小,非闭塞肝叶的代偿肥大。
Vogl等up>对13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通过动脉行右肝叶栓塞,测定整个肝容积、左肝及脾容积,结果:右肝缩小20%~33%,平均为10%;左肝增大11%~68%,平均37%,脾增大-5%~+28%,平均+11%,其中9例行广泛肝切除。结论:肝动脉栓塞使不能切除的双侧肝门部胆管癌得以行半肝切除。
Nimura 等观察了右门静脉栓塞后靛青绿的排泄情况,发现右门静脉栓塞可致左叶胆汁流量及胆汁中ICG浓度明显增加,即明显增加左叶ICG之排泄约 20.1%,此时左叶容积占全肝容积比例仅增加8.3%。结论:右门静脉支栓塞后,可明显增加左叶的功能,而对全肝功能无损害。
Baere 等采用术前门静脉栓塞扩大了肝切除的指征,运用31例,栓塞前,余肝容积90~560m3,增加到栓塞后的160~783m3,平均增加 79%±50%。余肝肥大因不同的栓塞物有别,用Cyanoarylate栓塞30天后,余肝增加90%±52%,用明胶海绵者第43天增加53%±6 %,用钢圈者第35天平均增加44%±30%。24例无肝衰,总存活时间为2~62个月,平均26个月,无瘤存活平均19个月,另7例患者无瘤存活 14~60个月,平均43个月。Ellias等用于不能切除之肝肿瘤28例,术后平均残肝增加70%,占全肝比例由术前21.5%增加到 33.9%。余肝代偿增大程度与术前门静脉栓塞的体积密切相关,次肝段栓塞后残肝肥大比例为2.4%±0.8%,肝段栓塞后残肝肥大比例为 15.2%±0.4%;右门静脉栓塞残肝肥大比例为46.5%±18.8%〔30〕。
Harada等研究术前半肝门静脉栓塞细胞动力学及形态学改变,观察手段为CT、PCNA、TUNEL(terminaldeoxyribonu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kendlabeling)等,PVE后两周,肝细胞凋亡:栓塞叶从798±123m3降至708±222m3,窦状隙容积增加,非栓塞叶肝细胞进入高度增生相,肝细胞核密度增加,肝叶体积从379±132m3增加到545±130m3。门静脉栓塞后,非栓塞叶肝细胞团明显增加和/或早期产生肝细胞增生。
总之,从以上诸方面努力,可能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远期治疗结果。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胆管癌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